
憂愁恐懼。《後漢書·西域傳·奄蔡》:“ 賢 浸以驕橫,重求賦稅,數攻 龜茲 諸國,諸國愁懼。”《北齊書·文宣帝紀》:“自皇太後諸王及内外勳舊,愁懼危悚,計無所出。”
“愁懼”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愁”和“懼”兩個單字構成,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愁懼”表示既憂愁又恐懼的心理狀态,常用于形容因外界壓力或威脅而産生的複合情緒。例如:
《後漢書·西域傳》提到:“諸國愁懼”,指西域諸國因被頻繁攻打而陷入憂慮與恐慌()。
“愁懼”是典型的古代漢語複合詞,結合了“愁”的情感深度與“懼”的危機感,常見于曆史文獻中描述群體或個人的複雜心理困境。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代漢語詞典》。
愁懼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憂慮恐懼的心情。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心部,右邊是鬼部。拆分部首後可以看出,心部表示與情感和心理有關的詞義,而鬼部則表示與神秘恐怖相關的意思。
愁懼的字形比較複雜,總共有15個筆畫。其中,心部有4個筆畫,鬼部有11個筆畫。
《愁懼》這個詞來源于古漢語,屬于漢字的傳統詞彙之一。在繁體字中,愁的字形為「憂」,懼的字形為「懼」。
在古時候,漢字寫法可能會有一些差異。但是根據現代标準,愁的簡化字為「憂」,懼的簡化字為「懼」。
以下是一些使用愁懼的例句:
組詞方面,可以通過與其他詞語組合而成。例如:愁眉苦臉、懼怕、懼内等。
與愁懼意思相近的詞語有:擔心、憂慮、恐懼、害怕等。
與愁懼意思相反的詞語有:安心、安慰、勇敢、豁達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