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戎族軍隊。亦泛指我國西北方少數民族軍隊。《東周列國志》第三回:“一旦 戎 騎長驅,民心瓦解,誤國之罪,誰能任之。”此指 犬戎 軍隊。 清 趙翼 《瓯北詩話·明妃詩》:“其餘皆説和親之功,謂因此而息戎騎之窺伺。”此指 匈奴 軍隊。
戎騎(róng qí)是漢語複合詞,指古代軍隊中的騎兵部隊,特指由少數民族或邊疆部族組成的騎兵武裝。其釋義可從字源、曆史語境及典籍用例三方面展開:
《說文解字·戈部》釋為“兵也”,本義指兵器,引申為軍事、戰争。先秦典籍中多泛指西方少數民族(如西戎),後擴展為對邊疆部族的統稱 。
《說文解字·馬部》注“跨馬也”,指騎馬動作,後名詞化為騎兵單位。漢代起,“騎”成為獨立兵種建制(如“羽林騎”) 。
戎騎二字組合,凸顯“邊疆部族騎兵”的核心含義,強調其軍事屬性與民族特征。
在曆代文獻中,“戎騎”具體指代兩類武裝力量:
如漢代招募匈奴、羌族勇士組成的精銳騎兵,稱“胡騎”或“戎騎”,善騎射,常用于突擊作戰。
▶ 《後漢書·南匈奴列傳》:“發緣邊戎騎,屯守要塞。”
如唐代突厥、回纥的騎兵部隊,因戰術兇猛被泛稱為“戎騎”。
▶ 盧綸《塞下曲》:“戎騎追奔瀚海傍”,此處指回纥騎兵 。
典籍 | 原文用例 | 釋義指向 |
---|---|---|
《漢書·李陵傳》 | “陵率戎騎出居延” | 漢代邊疆騎兵部隊 |
《晉書·劉曜載記》 | “戎騎四集,圍之數重” | 匈奴漢國騎兵 |
《舊唐書·吐蕃傳》 | “戎騎踐禾稼,掠牛馬” | 吐蕃遊牧騎兵 |
唐宋後,“戎騎”漸帶文學色彩:
“戎騎”常與“胡騎”“蕃騎”混用,但更強調其軍事組織性,區别于散兵遊勇。現代漢語中屬曆史詞彙,多見于研究文獻與文學創作。
參考資料
“戎騎”是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基本定義
指代戎族(古代西北少數民族)的軍隊,後泛稱中國西北方少數民族的騎兵或軍事力量。例如《東周列國志》中“戎騎長驅”描述犬戎軍隊入侵,清代趙翼的詩句則用其指匈奴騎兵。
字義拆解
曆史與文學用例
該詞多見于曆史文獻和詩詞,如:
應用場景
多用于形容古代邊疆沖突或少數民族軍事行動,帶有曆史叙事色彩,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
挨貢哀愍百花王暴縱獘俗藏修茶花賦嫦娥奔月陳糧撤身帶徒弟得人死力頂包東捱西問浮船塢伏維宓子給扶功名富貴黃公罏黃金珰護牌踐藉裌衣羁留禁寶即速劇旁叩問寬憫頯然禮貌賣平毛房蒙然悶海愁山南氏袅繞批郤導窾破齋千歲鶴歸挈領提綱旗門傾波傾返窮窭子七星壇讪答答地閃紅糁盆肆鱗所向歪派妄其玩具問絹鄉淚鮮鲙鮮眉亮眼獻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