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謬的意思、脫謬的詳細解釋
脫謬的解釋
亦作“脫繆”。脫漏、錯誤。 晉 葛洪 《抱樸子·審舉》:“今孝亷必試經無脫謬,而秀才必對策無失指,則亦不得闇蔽也。”《晉書·秦獻王柬傳》:“ 武帝 嘗幸 宣武場 ,以三十六軍兵簿令 柬 校之, 柬 一省便擿脫謬,帝異之。” 宋 沉括 《夢溪筆談·雜志二》:“校書如掃塵,一面掃,一面生。故有一書每三、四校猶有脫繆。”
詞語分解
- 脫的解釋 脫 ō 離開,落掉:脫産。脫發(?)。脫節。脫離。脫落。脫貧(擺脫貧困)。脫稿(完成著作)。脫手。擺脫。掙脫。臨陣逃脫。 遺漏:脫漏。脫誤。脫文(因抄刊古書而誤脫的字。亦稱“奪文”)。 取下,除去:脫
- 謬的解釋 謬 (謬) ù 錯誤的,不合情理的:荒謬。謬論。謬傳(俷 )。謬誤。 差錯:失之毫厘,謬以千裡。 筆畫數:; 部首:讠;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脫謬"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脫離錯誤、糾正謬誤。它強調從錯誤的認識或狀态中解脫出來,達到正确或真實。具體釋義可從以下角度理解:
-
基本釋義:
- 脫離謬誤: "脫"意為解脫、擺脫,"謬"指錯誤、荒謬。組合起來指擺脫錯誤的認識或做法,使思想或行為回歸正軌。例如:"讀書旨在明理,以期脫謬歸真。"(來源:《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漢語大詞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
- 糾正錯誤: 含有主動修正、改正的含義。指辨識并修正存在的錯誤。例如:"學者當有疑則問,有誤則改,方能脫謬。"(來源:古代漢語用法例證,常見于古籍)
-
佛教引申義(常見語境):
- 在佛教典籍中,"脫謬"常與對佛法的正信和理解相關,指脫離對佛法的錯誤見解(邪見、邊見等),領悟真實義理。例如:"聞正法,思惟義,方能脫謬見,得正智。"(來源:佛學辭典釋義,參考《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
-
現代使用:
- 在現代漢語中,"脫謬"一詞使用頻率極低,屬于書面語或特定領域(如哲學、佛學)用語。其含義仍緊扣辨明是非、去僞存真、從錯誤中解脫這一核心。例如:"在學術研究中,嚴謹的考證是脫謬的必要手段。"(來源:現代漢語書面語用法)
"脫謬"意指擺脫、脫離錯誤或荒謬,從而達緻正确、真實的狀态或認識。它蘊含着一種從蒙昧、錯誤向清明、真理轉變的過程。
網絡擴展解釋
“脫謬”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tuō miù,其核心含義指文字或内容中的脫漏和錯誤。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 詞義:指文本在傳抄、校對或流傳過程中出現的遺漏或訛誤()。
- 詞源:該詞最早見于晉代葛洪的《抱樸子·審舉》,原文提到“今孝廉必試經無脫謬”,強調考核經學内容需避免錯誤()。
引證與用法
-
古代文獻:
- 《晉書·秦獻王柬傳》記載,晉武帝曾讓秦獻王校對兵簿,他迅速發現“脫謬”,體現該詞用于指校勘中的疏漏()。
- 宋代沈括在《夢溪筆談》中以“校書如掃塵”比喻反複校對仍可能存在“脫缪”,凸顯其常見性()。
-
現代語境:
- 多用于古籍整理、學術研究等領域,例如:“古籍版本需多次校對,以減少脫謬。”
網絡釋義與補充
- 近義詞:脫漏、訛誤、疏謬。
- 反義詞:嚴謹、準确()。
- 比喻:沈括以“掃塵”形容脫謬難以徹底清除,生動說明校勘的複雜性()。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抱樸子》《夢溪筆談》等文獻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阿羅漢果變化身編帙斃而後已閉置不到家不得而知嗤摘傳神阿堵傳飧翠妫單用盜印發謀放翻凡骨風塵之會風流雲散佛門敢怒敢言公平交易官不威牙爪威佹辭姑奶奶海宴河清嘒唳薦導交辭郊祭醮壇旌孝僦渡就征開路枯碛苦僞吏理立石起柳民訟木罂缶南雜劇皮裡膜外茕居窮破上族山鑄生骨升號市會水圓黍絫樞使攤蛋桃李年天車外使問甯問取小蹄子徙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