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脫繆”。脫漏、錯誤。 晉 葛洪 《抱樸子·審舉》:“今孝亷必試經無脫謬,而秀才必對策無失指,則亦不得闇蔽也。”《晉書·秦獻王柬傳》:“ 武帝 嘗幸 宣武場 ,以三十六軍兵簿令 柬 校之, 柬 一省便擿脫謬,帝異之。” 宋 沉括 《夢溪筆談·雜志二》:“校書如掃塵,一面掃,一面生。故有一書每三、四校猶有脫繆。”
“脫謬”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tuō miù,其核心含義指文字或内容中的脫漏和錯誤。以下是詳細解釋:
古代文獻:
現代語境: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抱樸子》《夢溪筆談》等文獻原文()。
脫謬(tuō mì)是一個漢語詞語,由兩個部首組成:脫(扌手字旁)和謬(讠言字旁),共有15畫。脫謬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脫謬」。在古代漢字中,脫謬的寫法沒有太大變化。
脫謬一詞來源于《論語·季氏》一篇中的一句話:“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脫”和“謬”都是借古喻今,其中“脫”指的是血氣既衰,而“謬”表示失去常理。脫謬意指摒棄過時和愚昧的觀念,理性地看待事物。
以下是脫謬的一個例句:
“他們堅信通過教育可以脫謬,擺脫封建時代的思想束縛。”
脫謬可以與一些詞語組成新詞,用于表達相關的意思,如:
- 脫胎換骨:比喻一個人經曆了巨大的變化,得到了新生。
- 摒棄迷信:拒絕相信沒有科學根據的迷信觀念。
- 明辨是非:辨别對錯,分清事物的真僞。
與脫謬意思相近的詞語有“正常”、“合理”和“明智”等,而“愚昧”和“無知”則可以作為脫謬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