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脱繆”。脱漏、错误。 晋 葛洪 《抱朴子·审举》:“今孝亷必试经无脱谬,而秀才必对策无失指,则亦不得闇蔽也。”《晋书·秦献王柬传》:“ 武帝 尝幸 宣武场 ,以三十六军兵簿令 柬 校之, 柬 一省便擿脱谬,帝异之。” 宋 沉括 《梦溪笔谈·杂志二》:“校书如扫尘,一面扫,一面生。故有一书每三、四校犹有脱繆。”
“脱谬”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tuō miù,其核心含义指文字或内容中的脱漏和错误。以下是详细解释:
古代文献:
现代语境:
如需更多例句或历史用例,可参考《抱朴子》《梦溪笔谈》等文献原文()。
脱谬(tuō mì)是一个汉语词语,由两个部首组成:脱(扌手字旁)和谬(讠言字旁),共有15画。脱谬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脫謬」。在古代汉字中,脱谬的写法没有太大变化。
脱谬一词来源于《论语·季氏》一篇中的一句话:“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脱”和“谬”都是借古喻今,其中“脱”指的是血气既衰,而“谬”表示失去常理。脱谬意指摒弃过时和愚昧的观念,理性地看待事物。
以下是脱谬的一个例句:
“他们坚信通过教育可以脱谬,摆脱封建时代的思想束缚。”
脱谬可以与一些词语组成新词,用于表达相关的意思,如:
- 脱胎换骨:比喻一个人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得到了新生。
- 摒弃迷信:拒绝相信没有科学根据的迷信观念。
- 明辨是非:辨别对错,分清事物的真伪。
与脱谬意思相近的词语有“正常”、“合理”和“明智”等,而“愚昧”和“无知”则可以作为脱谬的反义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