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派出或進入的使者。《左傳·哀公六年》“潛師閉塗” 晉 杜預 注:“潛師,密發也。閉塗,不通外使也。”
“外使”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曆史文獻中較為統一。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指派出或進入的使者,既包括本國向外派遣的使節,也包含外國來訪的使臣。
最早見于《左傳·哀公六年》的注釋:
多用于古代文獻中描述外交或軍事行動,強調信息隔絕或使節往來的特殊情境,例如:
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該詞,常見于古籍研究或曆史類文本。如需近義詞或反義詞,建議參考《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
可通過滬江線上詞典或《左傳》相關注釋()獲取更完整的古文例證。
《外使》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派往外國進行外交使命的官員或使者。
《外使》的部首為「田」,外部偏旁為「反」,總共有10畫。
《外使》一詞最早見于《說文解字》,古代中國在發起對外戰争或開展外交交往時,經常會派遣高級官員或使者前往他國進行外交使命,進行各種交涉和交流。這個詞彙由此而來。
《外使》的繁體字是「外使」,沒有發生變化。
古代漢字《外使》的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沒有明顯的變化。
1. 這位外使被委派到英國出使。
2. 他作為一名外使,艱難地完成了這個外交使命。
外交、外國、外交官
使節、使者、外交使節
本使、内使、内政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