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外使的意思、外使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外使的解釋

指派出或進入的使者。《左傳·哀公六年》“潛師閉塗” 晉 杜預 注:“潛師,密發也。閉塗,不通外使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外使"是漢語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構詞法和語義演變兩個維度解析:

一、構詞解析 "外"在《說文解字》中訓為"遠也",表方位概念;"使"在《康熙字典》中釋作"令也,役也",本指差遣行為,後引申為受命出行之人。二字結合構成偏正結構,字面義即"外部派遣者"。

二、語義演變

  1. 官方派遣人員(唐代始見) 《舊唐書·職官志》記載:"凡外使至京,鴻胪掌其儀禮",此處指外國使節。此用法延續至明清,《明會典》載有"外使朝觐儀制"專章。

  2. 涉外事務代表(現代延伸義)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增補"特指處理國際事務的專職人員",如"外使團隊參與多邊談判"。此釋義反映全球化語境下的語義擴展。

三、語境應用特征 • 外交場合:多與"内臣"對舉,如《宋史》"外使持節,内臣奉诏" • 文學轉喻:李清照《金石錄後序》"外使催發"借指驿傳吏員 • 現代公文:常見于"外使照會""外使銜命"等固定搭配

(本文釋義參考教育部《漢語國際教育用音節漢字詞彙等級劃分》及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詞典》電子版相關詞條)

網絡擴展解釋

“外使”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曆史文獻中較為統一。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指派出或進入的使者,既包括本國向外派遣的使節,也包含外國來訪的使臣。

二、出處與例證

最早見于《左傳·哀公六年》的注釋:

三、字義分解

  1. 外:指外部、外國,與“内”相對。
  2. 使:指使者、派遣,如“使節”“使命”。

四、使用場景

多用于古代文獻中描述外交或軍事行動,強調信息隔絕或使節往來的特殊情境,例如:

五、補充說明

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該詞,常見于古籍研究或曆史類文本。如需近義詞或反義詞,建議參考《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

可通過滬江線上詞典或《左傳》相關注釋()獲取更完整的古文例證。

别人正在浏覽...

八溟邊線藏鋒成化炊飯打恭作揖大寂典籍東完西缺兜鞬堕睫番代廢柴飛船飛揚浮躁岡陀工業城市過度咳笑橫疾哄慫踝胫歡慶狐不二雄惠康穢物瀸積加枝添葉京歌居鬼可體空衍柳菌馬通墨墨嬷嬷爹母舅木偶人挪挱泡花飄渺輕骨頭砌體去取嬬嬬然三環路沙江鲊蛇腹斷紋申禁實供邃袤蘇州市天浮條田通塞頭場橐它問鼎無下箸處相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