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罂缶的意思、木罂缶的詳細解釋
木罂缶的解釋
見“ 木罌缻 ”。
詞語分解
- 木的解釋 木 ù 樹類植物的通稱:樹木。喬木。灌木。木石(樹木和石頭,喻沒有知覺和情感的東西)。緣木求魚。 木料、木制品:木材。木器。木刻。木匠。木已成舟。 棺材:棺木。 質樸:木讷(樸實遲鈍)。 呆笨:木雞。
- 罂缶的解釋 亦作“ 罌缻 ”。大腹小口的瓶。《漢書·韓信傳》:“以木罌缶度軍。” 顔師古 注:“罌缶,謂瓶之大腹小口者也。”《史記·淮陰侯列傳》作“罌缻”。 明 宋應星 《天工開物·罂甕》:“凡罌缶有耳嘴者,皆另
專業解析
"木罂缶"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複合詞,特指一種用木材制成的、形似罂或缶的容器,主要用于軍事渡河或盛裝物品。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詳細闡釋:
-
字義解析與基本定義
- 木:指制作材料為木材。
- 罂 (yīng):本義指大腹小口的盛酒器或汲水器,類似大腹小口的瓶子或壇子。
- 缶 (fǒu):本義指一種大腹小口的瓦器,用于盛酒漿或汲水,也用作樂器。
- 複合義:"木罂缶"即指用木頭仿照罂或缶的形狀制作而成的容器。其核心特征是大腹小口,利于漂浮和承載。
-
曆史背景與軍事用途(核心含義)
"木罂缶"最著名的記載見于《史記·淮陰侯列傳》,與漢初名将韓信有關。公元前204年,韓信率軍攻打魏王豹,需要渡過黃河。面對魏軍嚴密的防守,韓信采用疑兵之計,佯裝于臨晉渡口集結船隻準備強渡,實則暗中派兵至夏陽(今陝西韓城),利用"木罂缶"作為簡易渡河工具:
- 制作方法:将數十或上百個"木罂缶"(木制的罂形或缶形容器)捆綁連接在一起。
- 功能:這種捆綁組合形成了一種簡易的木筏或浮排。"木罂缶"本身中空且密封(或盡可能減少進水),具有浮力,多個組合後可以承載士兵渡河。
- 戰術意義:韓信以此法成功偷渡黃河,出其不意地襲擊魏軍後方安邑,最終俘虜魏王豹,平定魏地。因此,"木罂缶"在中國古代軍事史上,特指韓信發明的這種用于輔助軍隊渡河的簡易浮具。
-
引申與文化意義
- 作為渡河工具,"木罂缶"體現了古代軍事家的智慧與變通能力,利用簡易材料解決複雜問題。
- 其故事成為"出奇制勝"、"避實擊虛"等軍事策略的經典案例,常被後世引用。
引用參考:
- 《史記·淮陰侯列傳》:這是關于"木罂缶"軍事用途最原始、最權威的記載。司馬遷詳細記述了韓信"益為疑兵,陳船欲度臨晉,而伏兵從夏陽以木罂缶渡軍"的經過。
- 《漢書·韓信傳》:班固在《漢書》中也沿用了《史記》的記載,描述了韓信"以木罂缶渡軍"的事迹。
- 《資治通鑒·漢紀三》:司馬光在編纂《資治通鑒》時,同樣引用了韓信"以木罂缶渡軍"這一關鍵戰術行動。
"木罂缶"本義指木制的大腹小口容器。在漢語詞典中,其最核心、最著名的含義源于《史記》記載,特指韓信在攻打魏王豹時發明的、用于輔助軍隊渡河的簡易浮具(由多個木制罂缶捆綁而成)。這個詞承載了豐富的曆史文化内涵,是古代軍事智慧的象征。
網絡擴展解釋
“木罂缶”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彙,其解釋需結合曆史背景和不同語境:
一、本義:古代渡河工具
木罂缶最初指一種用木架夾縛陶制容器(罂、缶)制成的浮渡工具,常用于軍事行動。據《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韓信曾用此工具渡河突襲敵軍。其制作方法為将多個罂缶(陶罐)用木框架固定,形成簡易浮筏,可承載士兵渡河。
二、成語引申義
不同文獻對“木罂缶”的比喻義存在差異,主要有兩種解釋:
- 表面平凡,内在不凡
部分資料将其引申為成語,形容人或事物看似普通,實則蘊含非凡價值。
- 心胸狹窄,固執己見
另一說法源自戰國時期公孫丑的典故,因其堅持使用狹小的木罂缻盛酒,被用來比喻不願接納他人意見的狹隘心态。
三、其他說明
- 該詞存在異寫形式,如“木罌缻”“木罂缻”,均為同一概念的不同寫法。
- 作為曆史工具,其軍事用途體現了古代戰争中的智慧;作為成語,不同語境需結合具體文獻理解。
建議進一步查閱權威古籍(如《史記》《漢書》)或專業辭書,以厘清不同語境下的具體用法差異。
别人正在浏覽...
白麻書傍紐寶爐镳局並舉步入不一端部引慘劫承基馳擲點穴棟榱發簾複印機改化甘敗下風甘妖廣略詭歹孤績聒噪秏亂隳突金瘡金麥穗禁舍開塞記認幾舄讵料沮诎竷竷駃雪略高于絡頭落雁沉魚祿饷買驩沒淘剩明暢牛聽彈琴蒲平清遒侵越羣英會人叢冗雜乳妪石枰舜英書香世家酸醋脡脡然罔罔未第無錫無與倫比下回分解仙篇絃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