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黍累 ”。1.古時極輕的重量單位。通常以十黍當一絫。《漢書·律曆志上》:“權輕重者,不失黍絫。” 顔師古 注引 應劭 曰:“十黍為絫,十絫為一銖。”《文選·陸倕<新漏刻銘>》:“測表候陰,不謬圭撮,無乖黍累。” 呂延濟 注:“六粟曰圭,十抄曰撮,十黍曰累。” 唐 劉禹錫 《平權衡賦》:“黍累無差,毫釐必究。”
(2).比喻極其細微之處。 唐 白居易 《省試性習相遠近賦》:“積藝業於黍累,慎言行於毫釐。”
黍絫(shǔ lěi)是古代中國極小的重量單位,源自傳統度量衡體系,主要用于計量微小的重量。其核心含義可拆解為:
指黃米(黍子),古代取其百粒為一基準重量單位(約0.58克)。《說文解字》載:“黍,禾屬而黏者也”,是度量衡的天然參照物。
同“累”,指累積疊加。《漢書·律曆志》載:“權輕重者不失黍絫”,即以黍粒逐粒累加為最小計量标準。
10黍 = 1絫,10絫 = 1铢,24铢 = 1兩(據《孫子算經》)。
換算公式:
$$
1, text{絫} = frac{1}{10}, text{铢} approx 0.058, text{克}
$$
用于稱量藥材、貴金屬等需高精度的場景,如《本草綱目》中記載藥物“以黍絫為率”。
黍絫體現古人“以自然物定标準”的智慧,如《淮南子》稱“聖人制禮,不失黍絫”,引申為行事嚴謹。
“不失黍絫”比喻精确無誤,如《宋史·律曆志》強調“權衡之器,必合黍絫”。
(注:文獻來源為權威出版物,電子資源可在中國國家圖書館·中華古籍資源庫等平台檢索驗證。)
“黍絫”是一個古代計量單位,具體解釋如下:
單字釋義
組合意義
“黍絫”合稱表示極微小的重量,常用于形容分毫不差。如《漢書》記載“權輕重不失黍絫”,即稱量時連最微小的誤差都沒有。
現代漢語中,“黍絫”多用于成語“不失黍絫”,強調精确性,例如:“實驗結果需嚴謹,力求不失黍絫。”
注:如需了解更完整的古代度量衡體系,可參考《漢書》原文或相關曆史文獻。
伴流報身斃踣比權量力弊子初婚疵瑕從衆代位大興土木點閘敵衆我寡鵝籠書生貳屍返轉飛寄峰岚奮揚告止幡根瓣構毀海發邗水诃排花梁彙豐銀行建漆譏刺解位傑作精金良玉敂關狂兒窺鏡盧秦麓原明婳捺殺因千帆競發強取豪奪遷善去惡凄戾晴燠覰付诎信容情入贽上跻神通力失好市鎮殊政闛合讨野火停逗涕淫武林洿隆五雀六燕小交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