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黍累 ”。1.古時極輕的重量單位。通常以十黍當一絫。《漢書·律曆志上》:“權輕重者,不失黍絫。” 顔師古 注引 應劭 曰:“十黍為絫,十絫為一銖。”《文選·陸倕<新漏刻銘>》:“測表候陰,不謬圭撮,無乖黍累。” 呂延濟 注:“六粟曰圭,十抄曰撮,十黍曰累。” 唐 劉禹錫 《平權衡賦》:“黍累無差,毫釐必究。”
(2).比喻極其細微之處。 唐 白居易 《省試性習相遠近賦》:“積藝業於黍累,慎言行於毫釐。”
“黍絫”是一個古代計量單位,具體解釋如下:
單字釋義
組合意義
“黍絫”合稱表示極微小的重量,常用于形容分毫不差。如《漢書》記載“權輕重不失黍絫”,即稱量時連最微小的誤差都沒有。
現代漢語中,“黍絫”多用于成語“不失黍絫”,強調精确性,例如:“實驗結果需嚴謹,力求不失黍絫。”
注:如需了解更完整的古代度量衡體系,可參考《漢書》原文或相關曆史文獻。
黍絫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它的意思是指黍和細小的草。
黍(shǔ)的部首是禾,共有12畫;絫(zī)的部首是糸,共有14畫。
黍絫這個詞語源自于古代文獻《詩經》中的《小雅·黍離》。黍是指一種粟類作物,絫則是指細小的草。
黍絫的繁體為黍綬。
在古代,黍絫的字形略有不同。黍的古體字形為“”(禾字旁加黑),而絫的古體字形為“”(糸字旁加黑)。
1. 田中黍絫隨風搖動。
2. 他采集了一束黍絫,放在花瓶裡。
1. 麥黍:指麥與黍,特指莊稼豐收的象征。
2. 黍稷:指黍與稷,泛指各種糧食。
黍稷、黍秀
禾草、禾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