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郊祭的意思、郊祭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郊祭的解釋

猶郊祀。祭祀天地。語本《禮記·郊特牲》:“郊之祭也,迎長日之至也。” 孔穎達 疏:“此一節,總明郊祭之義。迎長日之至也者,明郊祭用夏正建寅之月……今正月建寅,郊祭通而迎此長日之将至。” 漢 董仲舒 《春秋繁露·郊祭》:“《春秋》之義,國有大喪者,止宗廟之祭,而不止郊祭,不敢以父母之喪,廢事天地之禮也。”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靈官》:“居數年,每至郊祭時,輒先旬日而去,郊後乃返。”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郊祭是中國古代帝王在都城郊外舉行的國家級祭祀儀式,專指對天地神靈的至高規格祭典。該詞由"郊"與"祭"二字構成,"郊"特指距都城百裡的特定方位區域,"祭"則是通過特定儀軌溝通天人的宗教行為,二字連用最早見于《禮記·郊特牲》"郊之祭也,迎長日之至也"的記載。

從詞義演變觀察,郊祭在周代形成制度化體系,《周禮·春官》明确記載"以吉禮事邦國之鬼神示,以禋祀祀昊天上帝",确立南郊祭天、北郊祭地的規制。漢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郊義》中強調"郊重于宗廟,天尊于人也",将郊祭提升至國家禮儀體系的頂端。唐宋時期進一步發展出圜丘祭天、方丘祭地的完整儀式,《大唐開元禮》詳細規定了齋戒、陳設、饋食等二十二道程式。

曆代帝王通過郊祭強化"君權神授"的政治理念,如《宋史·禮志》記載宋太祖建隆元年南郊祭天"備法駕鹵簿",通過燔柴、奠玉帛、進俎等儀節構建天人對話的象征體系。明清兩代繼承古制,北京天壇圜丘壇與先農壇的設置,完整保存了郊祭建築的空間特征,清代《皇朝禮器圖式》更以圖文并茂的形式規範了祭器形制與使用規程。

該儀式蘊含着中國古代"敬天法祖"的哲學思想,《禮記·中庸》"郊社之禮,所以事上帝也"的闡釋,揭示了其溝通神聖與世俗的雙重文化功能。現代禮學研究指出,郊祭制度作為"國家宗教"的核心載體,深刻影響着東亞漢字文化圈的祭祀文化形态。

網絡擴展解釋

郊祭是中國古代帝王在郊外舉行的祭祀天地的典禮,具有深厚的禮制内涵。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郊祭是古代除封禅外最隆重的祭祀儀式,通常由皇帝親自主持,文武百官參與。其核心目的是通過祭祀天地、日月等自然神祇,彰顯“君權神授”的合法性,并祈求國泰民安。

  2. 曆史起源與演變
    郊祭最早可追溯至周代,依據《禮記·郊特牲》記載,郊祭需“迎長日之至”,即在特定節氣舉行。漢代董仲舒進一步将其制度化,強調“國有大喪,不廢郊祭”,突顯其高于宗廟祭祀的地位。

  3. 儀式分類與時間
    根據季節和方位分為四類:

    • 冬至南郊祭天(皇帝必親臨)
    • 夏至北郊祭地
    • 春分東郊祭日
    • 秋分西郊祭月
      後三場祭祀可由官員代行。
  4. 特殊案例與意義
    《史記·魯周公世家》記載,周成王特許魯國以天子禮樂郊祭文王,以此褒獎周公的功績。這既體現郊祭的等級森嚴,也反映其政治象征功能。

  5. 與封禅的區别
    郊祭是常規性祭祀(每年或每季),而泰山封禅則是帝王展現文治武功的特殊儀式,通常一生僅一次。

提示:若需更詳細的儀式流程或曆史案例,可參考《禮記》《春秋繁露》等典籍,或查閱漢典(來源2、5、7)。

别人正在浏覽...

柏舟節抱蔓摘瓜博古家讒疾串親戚綽約多姿大漢族主義打野外堕替搤吭販子匪穴風篠撫今痛昔輔主個舊格磔函片河堤恒交還魂秀才監押極服敬順糾剔看莊老鼠見貓勞燕料次凜厲六蕃隆窯偻步賣眼密密匝匝木橛盼接婆娑兒籤條撬棒丘木容曳三清四白山丁生傳生翠沈深書齋司令思想上台郎特肩甜軟鐵布屯夕痿疲污僈巫女無私無畏想來想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