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籍卷冊。 明 陶宗儀 《辍耕錄·莊蓼塘藏書》:“其家蓄書數萬卷…… 蓼塘 既沒,子孫不知保惜,或為蟲鼠蝕囓,或為鄰識盜竊,或供飲博之需,或應糊覆之用,編帙散亂,所存無幾。”
編帙(biān zhì)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文獻學色彩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整理、編排書籍或卷冊,尤其側重于對文獻進行有序的彙編和裝幀。以下從詞典學角度詳細解析:
編排與整理
“編”指按次序組織、串聯(如編次、編纂);“帙”原指包書的布套,引申為書卷、函冊。合指系統性地整理散亂書卷,使其成冊有序。《漢語大詞典》釋為“整理書籍,編排卷次”。
書籍的計量與裝幀
古代文獻常以“帙”為計量單位(一帙約十卷),故“編帙”亦隱含書籍的輯錄、分冊與裝訂成函之意,如《說文解字注》提及“帙,書衣也…編帙謂束之以函”。
該詞最早見于南北朝文獻,如《顔氏家訓·勉學》載:“觀天下書未遍,不得妄下雌黃…或編帙殘缺,亦需慎校。” 至唐宋時期,隨着印刷術發展,“編帙”更側重文獻的系統性彙編,如《新唐書·藝文志》記載官方“編帙四部典籍”。
現代漢語中,“編帙”屬書面語,多用于古籍整理、文獻學研究領域,強調對曆史文獻的系統性編纂與保護。例如:“敦煌遺書經專家編帙,終成百卷巨著。”
權威參考來源:
“編帙”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biān zhì,主要用于指代書籍或卷冊。以下是具體解析:
字義拆解
使用場景
該詞屬于書面語,常見于學術、曆史或古建築領域的文本中,例如描述古籍整理、藏書分類等場景。
示例參考
如“藏書閣内編帙浩繁”,即形容藏書數量龐大且整理有序。
“編帙”不僅指書籍本身,還隱含内容編排與裝幀的完整性,屬于較文雅的古漢語表達。
愛流阿那曲擺設報劉一丈書筆述波利尼西亞參檢常勢沉舟破釜赤绶惷駮待年婦丹虹典賣地面灌溉頂漿鋒棱風燭浮薄子斧車根狀莖閣置化導彙價缋事回心院家弱機變械飾解故極廟盡齒嵇阮儁邁鲲化锟铻老財樂情兩潘領東旒纩栗主龍旆雒嫔煤礦墨麻木冰木葉蝶蠰谿逆女毗離劈頭帶臉起為頭诠證三回五解暑假四停八當蒐田态貌惋切心地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