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編帙的意思、編帙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編帙的解釋

書籍卷冊。 明 陶宗儀 《辍耕錄·莊蓼塘藏書》:“其家蓄書數萬卷…… 蓼塘 既沒,子孫不知保惜,或為蟲鼠蝕囓,或為鄰識盜竊,或供飲博之需,或應糊覆之用,編帙散亂,所存無幾。”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編帙”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biān zhì,主要用于指代書籍或卷冊。以下是具體解析:

  1. 字義拆解

    • 編:原指串聯竹簡的繩子,引申為編輯、編排,即對文字或内容的整理組織。
    • 帙:本義為包裹書卷的布套,後泛指書籍的冊頁或裝訂成冊的文獻。
      組合後,“編帙”強調書籍的整理與裝幀形式,多用于描述古代文獻或典籍。
  2. 使用場景
    該詞屬于書面語,常見于學術、曆史或古建築領域的文本中,例如描述古籍整理、藏書分類等場景。

  3. 示例參考
    如“藏書閣内編帙浩繁”,即形容藏書數量龐大且整理有序。

“編帙”不僅指書籍本身,還隱含内容編排與裝幀的完整性,屬于較文雅的古漢語表達。

網絡擴展解釋二

編帙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編帙(biān zhì),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将許多篇章、文章編纂成冊,收集起來。編帙是一種古老的書體形式,類似于現代的文集或選集。 拆分部首和筆畫 編帙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的部首是“纟”(纟是纖維的意思),右邊的部首是“巾”(巾是頭巾的意思)。它一共由12個筆畫組成。 來源和繁體 編帙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人們将各種文章編成冊,以便保存和傳播。這種方式被稱為編帙。在繁體字中,編帙的字形為「編帙」。 古時候漢字寫法和例句 在古代,編帙的漢字寫法有所不同。它的字形為「編帙」,即左邊為「編」,右邊為「帙」。這個詞可以用來形容古代文人學者将自己的作品編纂成冊,以便保存和流傳下去。 例句:他耗費了許多時間将他的詩文編帙成冊,供後人欣賞。 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組詞:編寫、編纂、編纂者 近義詞:文集、選集、筆記 反義詞:散文、散帙、雜文 希望這些對你有幫助!如有其他問題,請繼續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