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蟬鳴聲。 晉 崔豹 《古今注·問答釋義》:“ 牛亨 問曰:‘蟬名“齊女”者何?’答曰:‘ 齊 王後忿而死,屍變為蟬,登庭樹嘒唳而鳴,王悔恨,故世名蟬曰“齊女”也。’” 唐 沉鵬 《寒蟬樹》詩:“忝有翩翾翼,應憐嘒唳聲。” 五代 齊己 《宿舒湖希上人房》詩:“語來燈焰短,嘒唳發高梧。”
“嘒唳”是一個形容聲音的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具體解釋如下:
若需進一步探究該詞的文獻用例,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典詩詞集。
嘒唳(pinyin:liè),是一個中文詞彙,表示細微的、悅耳的聲音。以下是對該詞的詳細解釋:
嘒唳這個詞由「口」和「列」兩個部首組成。「口」作為一個基本的聲部字,表示與聲音相關。「列」表示序列、排列,有音樂排列的意思。
按照簡化字的筆畫計算,嘒唳這個詞由12個筆畫組成。
「嘒唳」這個詞最早出現在《韓非子·外儲說左篇》這本古代文獻中,作為描寫樂曲中細微而悅耳的音符的形容詞。後來,這個詞被廣泛運用于各種文學作品和日常用語中。
在繁體字中,「嘒唳」分别寫作「嘒」和「哳」,發音和意義不變。
根據古代漢字的寫法,「嘒唳」可以寫作「歙」和「罨」。這種寫法主要出現在古代文獻和碑刻中,現代中文中已經不再使用。
1. 這首音樂中的嘒唳聲令我陶醉其中。
2. 風吹過樹林時,樹葉發出嘒唳聲。
3. 她輕輕地歎了口氣,發出了一聲嘒唳。
與「嘒唳」相關的組詞有:
1. 嘒唳聲:形容細微而悅耳的聲音。
2. 嘒唳細語:形容柔聲細語、低聲細語的樣子。
3. 嘒唳作響:形容細微而連續的聲音。
與「嘒唳」意義相近的詞有:
1. 唧唧(jījī)
2. 叮咚(dīngdōng)
3. 鳴響(míngxiǎng)
與「嘒唳」意義相反的詞有:
1. 嘈雜(cáozá)
2. 刺耳(cì'ěr)
3. 嘈吵(cáochǎo)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