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方言俗語。《新唐書·韋绶傳》:“方太子幼, 綬 數為俚言以悅太子。”《醒世姻緣傳》第二六回:“口裡説得都不知是那裡的俚言市語……動不動把一個大指合那中指在人前搣一搣,口説:‘喲,我兒的哥呵!’”
(2).謂不高雅的文辭,常用于自謙。 唐 韓愈 《山南鄭相公樊員外酬答為詩依賦十四韻以獻》:“綴此豈為訓,俚言紹 莊屈 。” 明 沉鲸 《雙珠記·因詩賜配》:“縫衣偶爾傷時事,故繆賦俚言意有存。”
俚言是漢語中一種源自民間、具有口語化特征的通俗表達形式,其含義和使用特點如下:
俚言指民間流傳的通俗短語或成語,通常由百姓在日常交流中創造,用于描述特定情境、傳遞經驗或表達價值觀。其特點是簡潔生動、貼近生活,例如“早起的鳥兒有蟲吃”(比喻努力者終有回報)。
俚言更偏向固定短語或俗語,而俚語涵蓋更廣泛的非正式用語,包括粗俗詞彙或特定群體用語。例如《新五代史》中王彥章用俚語“豹死留皮,人死留名”表達氣節。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用例或曆史文獻,可參考《新唐書》《醒世姻緣傳》等古籍記載。
俚言是指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具有概括性的語言表達形式。它是一種非正式的語言,通常用于家庭、社區、朋友之間的交流中。俚言可以是一個單詞、一個短語或者是一個句子。
俚言的拆分部首是人字旁(亻)和言字旁(言),其中人字旁作為左邊的部首。它的總筆畫數為10畫。
俚言的源頭較為複雜,它一般來自于民間傳統、地方民俗和口頭傳承。它是大衆文化的一部分,經過長期的傳承和演變而成。俚言常常用來表達人們在生活中的經驗、觀點和情感。
俚言的繁體字為「俚諺」。
在古代漢字中,「俚」的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而「諺」則以「讠」作為左邊部分,右邊是「彥」。整個字形結構更複雜,總體筆畫數較多。
1.這個俚言是我們老家特有的,意思是“獨一無二”。
2.對于這個俚言的具體含義,隻有當地人才能真正理解。
3.孩子們往往喜歡使用俚言來形容自己的情感。
1. 俚語
2. 俚俗
3. 俚諺
1. 諺語
2. 口頭禅
3. 格言
正義詞(如正規詞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