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杴撒揚。
“杴簸”是一個漢語詞彙,其解釋和用法在不同來源中存在一定差異,綜合如下:
“杴簸”原指用農具“杴”(同“鍁”,一種鏟狀工具)進行撒揚的動作,屬于傳統農事活動中的步驟,常用于分離谷物中的雜質(如用杴揚去糠秕或塵土)。
部分詞典(如)将其歸類為成語,引申為“形容事物搖擺不定、不穩定”。但其他權威來源(如、3、4)僅解釋為農具操作,未提及比喻義。需注意這一用法可能屬于少數觀點,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杴簸》這個詞是指一種傳統農具,用于去除谷物裡的雜質。它通常由木頭制成,有着凹凸不平的表面,用來簸揚谷物,使谷物的外殼和雜質分離。
《杴簸》的拆分部首是木,它的筆畫數分别是7和17。
《杴簸》源于中國農耕文化,是農民在古代農田中使用的一種農具。它起源于古代,至今仍在一些農村地區使用。
《杴簸》的繁體字形為「杴簸」。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當中,杴的部分有時也會寫作「斵」、「斲」等,簸的部分有時也會寫作「剝」、「抔」等。
1. 他用杴簸将谷物裡的雜質簸揚了出去。
2. 農民們在田地裡用杴簸将收割下來的莊稼進行處理。
杴柄、簸箕。
簸箕、簸籮。
潔淨、幹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