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忌諱。《宋書·謝晦傳論》:“降及 大明 ,傾詖愈甚,自非訐竊深私,陵犯密諱,則左降之科,不行于權戚。”
“密諱”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基本釋義
指“猶忌諱”,即隱秘的、需要避諱的事物或規則。該詞由“密”(秘密、嚴密)和“諱”(避諱、禁忌)組合而成,強調不可公開或需嚴格遵循的禁忌。
文獻例證
在《宋書·謝晦傳論》中有記載:“自非訐竊深私,陵犯密諱,則左降之科,不行于權戚。”。此句表明,觸犯“密諱”可能招緻貶谪等後果,常用于描述古代權貴階層的隱秘禁忌。
語境與用法
多用于古代或正式文本,指代不便明言的社會、政治或文化禁忌。例如,涉及權力鬥争、隱私或敏感話題時,可能用“密諱”強調其不可觸碰性。
近義與關聯
與“忌諱”含義相近,但“密諱”更突出隱秘性,常與“深私”(深層隱私)等詞搭配使用。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曆史背景,可參考《宋書》相關章節或權威詞典(如漢典、滬江詞典)的詳細解析。
密諱是一個漢語詞語,常用來形容某種秘密或隱秘的事物。它可以指某個人或團體有意保密或隱瞞的事情,也可以指一個遭到壓制的或被視為禁忌的話題或信息。
密諱的部首是宀(mian)和言(yan),部首宀表示與屋頂、住所等相關的概念,部首言表示與言語、語言等相關的概念。密諱的拆分部首宀和言總共有13個筆畫。
密諱這個詞最早來源于古代漢語,其繁體字為密諱。諱(huì)表示禁止或隱瞞某種信息,即隱諱。後來在簡化字改革過程中,諱被簡化為諱,與“譏辱”、“訓誡”等詞彙共用一個“讠”部。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密諱的部首宀和言的排列方式和現代有所不同。宀位于上方,言位于下方;和現代漢字中形态更簡化的密諱不同,古代寫法中的諱字形繁複一些。
1. 這個問題被保持在密諱之中,不方便公開讨論。
2. 他們之間有一個密諱,關于過去的事情他們從不談及。
組詞:言谷密(指隱藏的言論或秘密消息);神秘諱言(指神秘而謹慎的言論)。
近義詞:秘密、隱秘、保密。
反義詞:公開、透明、坦誠。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