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三臡的意思、三臡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三臡的解釋

指以麋、鹿、麇制成的三種肉醬。《周禮·天官·醢人》:“王舉,則共醢六十罋,以五齊、七醢、七菹、三臡實之。” 鄭玄 注:“三臡,麋、鹿、麇臡也。”《藝文類聚》卷五七引 漢 張衡 《七辯》:“嘉肴雜醢,三臡七菹。” 明 邵璨 《香囊記·瓊林》:“五齏、七菹與三臡,總是仙庖珍味。”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三臡(sān ní)是古代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複合詞,其釋義可從文獻考據與構詞角度展開分析。從字義來看,“三”為數詞,表數量;“臡”讀作ní,本義為帶骨的肉醬,《說文解字》釋為“雜骨醬也”。組合後,“三臡”特指三種不同肉類制成的醬醢,屬于周代禮制中的祭祀食品與宴飨珍馐。

該詞最早見于《禮記·内則》,記載周代貴族飲食制度時提及“脍用三臡”,鄭玄注曰:“三臡,牛、羊、豕之臡也。”可見其實質是牛、羊、豬三種牲畜的骨肉醬組合,體現了古代“三牲”祭祀傳統與食物分類體系。唐代孔穎達在《禮記正義》中進一步闡釋其用途:“祭祀宗廟,三臡各盛一器”,說明其在禮儀場合的規範性使用。

現代權威辭書如《漢語大詞典》收錄該詞,标注為曆史詞彙,強調其與古代禮制文化的關聯性。從語言學角度分析,“三臡”屬偏正結構複合詞,其中數詞“三”具有實指性與禮制象征性,反映周代以“三”為制度基數的文化特征,如“三牲”“三爵”等同類構詞。該詞現存文獻用例多見于先秦至漢唐經籍注疏,後世逐漸成為曆史文化詞彙。

網絡擴展解釋

“三臡”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詞彙,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

一、基本含義

  1. 指三種肉醬或肉塊
    根據和,“三臡”原指用麋、鹿、麇三種動物制成的肉醬,或泛指切分成塊的肉類食物。例如南朝文獻《七召·肴馔》中提到的“三臠甘口”,即形容肉食美味。

二、成語中的引申義

在成語“三臡八葅”中,“三臡”與“八葅”(古代盛食物的器皿)結合,比喻事物雜亂無章。例如:“房間裡的書籍堆得三臡八葅,難以整理。”

三、其他可能的誤用

部分資料提到“三臡”形容品德高尚(如),但此解釋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可能為誤傳。建議以“三種肉醬”或“雜亂”為核心含義。

使用建議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藝苑卮言》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覽...

寶訣鞭鸾笞鳳才疏意廣殘編裂簡差遜春榮赕稅德便蹬心拳頭奠立鬥鹌鹑發獎發斂法印風漚分時計算機附服敷翫幹部學校高裡隔厭貫絕官運鼓楞楞估衒故語鴻曆嘑頭叫嚷階封疾風勁草隽贍來勢洶洶買物曆門尉面诮彌朞名川鳴籥牧道内宅撚枝毗佐氣浪卿家輕靈清眺晴暈侵據閃多上國水難四至誦讀素和夙素踏科兒填壓甕天污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