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towering]∶突兀的樣子
兀然聳立
(2) [suddenly]∶兀的,忽然
兀然失笑起來
(3) [dazed]∶昏然無知的樣子
兀然躺下
(4) [still]∶依舊
多年未通音信,他兀然住在那個小山村
“兀然”是一個多義形容詞,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核心釋義
突兀的樣子
形容物體高聳或突然顯現的狀态。
例:山峰“兀然聳立”,雕塑“兀然矗立于廣場”。
忽然/突然
表示動作或狀态在短時間内發生。
例:“兀然失笑”,“心中兀然浮現回憶”。
昏沉無知覺的狀态
描述人因疲憊、疾病等失去意識或反應。
例:“兀然躺下”,“醉後兀然昏睡”。
依舊/仍然
強調事物長期保持原狀。
例:“他兀然住在山村”,“傳統習俗兀然留存”。
二、延伸解析
語源與演變
最早見于《左傳·宣公八年》,原指孤立無援的狀态,後衍生出“突兀”“忽然”等義。
使用場景
多用于文學描寫,如刻畫環境(孤峰、寂靜)、人物狀态(孤獨、突發情緒)或事物延續性。
三、易混淆點辨析
需與“愕然”“蓦然”區分:“愕然”側重驚訝,“蓦然”強調不經意,而“兀然”更突出視覺沖擊或狀态突變。
「兀然」是一個漢語詞彙,用來形容某種狀态或行為的特點。它可以指一個人或物體突然顯現出來或出現在某個地方,顯得孤立、突兀。它也可以用來描述這種突兀的狀态持續存在的情況。
「兀然」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兒」和「八」。它的總筆畫數為12畫。
「兀然」最早出現在《詩經·小雅·鹿鳴之什·載馳》一篇中。後來,這個詞在文學作品中廣泛出現,并得到了廣泛的使用。
「兀然」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代漢字中,「兀然」的寫法并沒有太大變化,基本上和現代漢字的形式相同。
1. 在落寞的山谷中,一座古老的廟宇兀然出現。
2. 那棟破舊的房子兀然立在荒野中,已經悄然被時間遺忘。
兀自、兀坐、兀立、兀突
淩空、突兀、孤立、駭人、異于常人
融入、融洽、和諧、自然、平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