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子 據 魯 史修《春秋》, 漢 儒稱之為素王。 左丘明 作《左傳》,述 孔子 之道,闡明《春秋》之法,後人尊之為素臣。 晉 杜預 《〈春秋經傳集解〉序》:“説者以為 仲尼 自 衛 反 魯 ,修《春秋》,立素王, 丘明 為素臣。” 宋 蘇轼 《雨中送李邦直赴史館》詩之二:“看君兩眼明如鏡,休把《春秋》坐素臣。”後亦以稱為儒家經典作傳疏的經學家。 清 魏源 《<孝經集傳>序》:“惟 明 漳浦 黃子 《集傳》,以大、小《戴記》為《孝經義疏》,精微博大,肅括宏深,實為《孝經》之素臣。”
“素臣”是一個具有多重文化含義的詞彙,主要源自儒家經典和曆史語境,具體解釋如下:
與“素王”對應的尊稱
漢儒将孔子尊為“素王”,因其修訂《春秋》以立王道,而左丘明作《左傳》闡述《春秋》之義,被尊為“素臣”。這種稱謂體現了左丘明在儒家經典傳承中的重要地位,即輔助“素王”弘揚儒學。
延伸含義
後世也将為儒家經典作注疏的經學家稱為“素臣”,例如清代魏源在《孝經集傳》序中稱黃道周為《孝經》的“素臣”,強調其對經典解讀的貢獻。
部分現代詞典(如)将“素臣”解釋為“正直、廉潔、忠誠的官員”,認為“素”象征純潔,“臣”指官員,合稱形容堅守操守、不受利益誘惑的官吏。但此用法在古籍中較少見,可能是基于字面義的引申。
若需進一步探讨儒家經典中的相關概念,可參考《春秋》《左傳》及漢代經學注解。
素臣是指忠誠、廉正、有德行的臣子,也可以用來指稱忠心耿耿的官員。這個詞通常用于褒義,表示對官員或臣子的稱贊。
素臣的部首是⺮(竹字旁),共有9個筆畫。
素臣的來源可能與古代對竹子的熱愛有關,因為竹子象征着自強和廉正。素臣在繁體中的寫法為「素臣」。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素臣」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大緻保持了相同的意義。古代漢字寫法的變化很多,這也是漢字演變的常态。
1. 這位官員政績卓著,堪稱一位真正的素臣。
2. 他一生忠心耿耿,被人尊稱為素臣。
1. 素來:一直以來、從古至今。
2. 臣民:臣子和百姓。
3. 素雅:簡樸、樸素。
廉臣、正直、清廉。
奸臣、貪污、腐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