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态。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物色》:“然物有恆姿,而思無定檢,或率爾造極,或精思愈疎。”
“恒姿”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恒姿”指事物或現象的常态或經常保持的狀态。該詞源自南朝梁代劉勰的《文心雕龍·物色》:“然物有恒姿,而思無定檢”,意為自然景物有固定形态,但人的思緒卻無恒定标準。
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主要見于古典文學研究或特定語境下的修辭表達。例如讨論自然規律時,可用“四季有恒姿”描述季節循環的穩定性。
提示:若需進一步了解該詞在《文心雕龍》中的具體語境,可參考、4、5的文獻來源。
恒姿是一個漢字詞語,由“恒”和“姿”兩個字組成。
“恒”字由心部和艮部組成,心部在上,艮部在下,表示一種固定不變的狀态。它的筆畫數為9。
“姿”字由女字旁和次部組成,女字旁在上,次部在下,表示一個人的外形或姿态。它的筆畫數為8。
“恒姿”的來源可以理解為一個人的态度或行為具有一定的恒定性和穩定性,不會隨着環境或時間的改變而變化。
在繁體字中,“恒姿”字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恒姿”字的寫法與現在相似,沒有明顯的變化。
一些例句中可以使用“恒姿”一詞,例如:“她在困境中保持着恒姿,不忘初心。”
與“恒姿”相關的一些組詞有:恒心、恒定、恒久、姿勢等。
與“恒姿”近義的詞語有:恒态、穩态、恒定。
與“恒姿”反義的詞語有:變态、多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