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抵觸;幹犯。詆,通“ 抵 ”。 唐 柳宗元 《送易師楊君序》:“世之學《易》者,率不能窮究師説……離其原,振其末,故 羲 、 文 、 周 、 孔 之奧,詆冒混亂,人罕由而通焉。”《宋史·司馬旦傳》:“知 宜興縣 ,其民嚣訟, 旦 每獄必窮根株,痛繩之,校繫縣門,民稍以詆冒為恥。” 明 海瑞 《贈林東臯考績序》:“雖以 龔 、 黃 、 召 、 杜 顯顯然拟之者,實反出 嚴 來 下。用是善惡詆冒,莫可憑倚。”
“诋冒”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信息綜合解釋:
诋冒指“抵觸、幹犯”。其中“诋”通“抵”,表示對抗或冒犯,“冒”則指冒犯、觸犯。該詞多用于描述對他人的冒犯或對規則的違背。
需區分“诋冒”與“诋毀”,後者指诽謗中傷,前者則強調對抗和冒犯,二者意義不同。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可參考《柳河東集》《宋史》等文獻。
《诋冒》是一個動詞,意為惡意中傷、嘲笑和诽謗别人,玷污他人的名譽和聲譽。
《诋冒》的拆分部首為讠和攵,拆分後的筆畫數為9畫。
《诋冒》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其中,“诋”表示誣蔑、诟罵;“冒”表示冒犯、冒昧。合在一起,形成了指責和中傷他人的意思。
《诋冒》在繁體中的寫法為「譏謗」。
古代的《诋冒》的寫法有所不同。在古時候,「诋」的上方有一個手字旁,表示用手動作攻擊别人;「冒」的下方有一個冖字旁,表示頂撞别人。整體寫法更加形象生動地表達了诋毀和中傷的意思。
1. 他不知道為什麼會遭到這樣的诋冒和謾罵。
2. 她用尖酸刻薄的言辭對待他人,經常诋冒别人的努力。
3. 别人的個人隱私不應該被隨意诋冒和公開。
1. 傷人诋冒
2. 诋冒他人
3. 中傷诋冒
1. 诽謗
2. 中傷
3. 辱罵
1. 贊美
2. 表揚
3. 稱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