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十才子的意思、十才子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十才子的解釋

同時以文才著稱的十人。(1) 唐 大曆 間 盧綸 等十人。《新唐書·文藝傳下·盧綸》:“ 綸 與 吉中孚 、 韓翃 、 錢起 、 司空曙 、 苗發 、 崔峒 、 耿湋 、 夏侯審 、 李端 皆能詩齊名,號 大曆 十才子。”參見“ 大曆十才子 ”。(2) 明 初 高啟 等十人。《明史·文苑傳一·王行》:“初, 高啟 家北郭,與 行 比隣, 徐賁 、 高遜志 、 唐肅 、 宋克 、 餘堯臣 、 張羽 、 呂敏 、 陳則 皆蔔居相近,號北郭十友,又稱十才子。”(3) 明 初 林鴻 等十人。《明史·文苑傳二·林鴻》:“ 閩 中善詩者,稱十才子, 鴻 為之冠。十才子者, 閩 鄭定 , 侯官 王襃 、 唐泰 , 長樂 高棅 、 王恭 、 陳亮 , 永福 王偁 及 鴻 弟子 周玄 、 黃玄 ,時人目為二 玄 者也。”(4) 明 景泰 間 劉溥 等十人。《明史·文苑傳二·劉溥》:“﹝ 劉溥 ﹞ 宣德 時以文學徵……其詩初學‘西崑’,後更奇縱,與 湯胤勣 、 蘇平 、 蘇正 、 沉愚 、 王淮 、 晏鐸 、 鄒亮 、 蔣忠 、 王貞慶 號 景泰 十才子, 溥 為主盟。”參見“景泰十才子”。(5) 明 弘治 間 李夢陽 等十人。《明史·文苑傳二·李夢陽》:“ 夢陽 才思雄鷙,卓然以復古自命……與 何景明 、 徐禎卿 、 邊貢 、 朱應登 、 顧璘 、 陳沂 、 鄭善夫 、 康海 、 王九思 等號十才子。”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十才子

在漢語詞典釋義體系中,“十才子”特指中國文學史上兩個著名的文人群體,其核心含義為十位才華卓著的詩人組成的文學團體。該詞條具有明确的曆史文化指向性,主要涵蓋以下兩類:


一、唐代“大曆十才子”

定義

唐代宗大曆年間(766-779年)活躍于詩壇的十位詩人合稱,以工于五言近體詩、風格清麗閑雅著稱,代表中唐詩風的重要轉折。

成員構成

據《新唐書·盧綸傳》及元代辛文房《唐才子傳》記載,核心成員包括:

  1. 錢起(“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作者)
  2. 盧綸(《塞下曲》名篇創作者)
  3. 李端
  4. 吉中孚
  5. 韓翃(“春城無處不飛花”作者)
  6. 司空曙
  7. 苗發
  8. 崔峒
  9. 耿湋
  10. 夏侯審

    (注:曆代文獻對具體成員記載略有差異,此據《中國文學史》通行說)

文學特征


二、明代“閩中十才子”

定義

明初洪武年間福建地區的十位詩人群體,以複興唐詩傳統為宗旨,形成地域性文學流派。

成員代表

據《明史·文苑傳》及《列朝詩集小傳》載:

文學史地位


三、詞義演變與文化内涵

  1. “才子”本義

    古漢語中“才子”指德才兼備者,《左傳·文公十八年》載“昔高陽氏有才子八人”,後漸側重文才。

  2. 數字“十”的象征

    中國文化以“十”為圓滿之數(如“十全十美”),冠以“十才子”凸顯群體成就的典範性。

  3. 文學流派标籤

    自唐代起,“X才子”成為标志文學團體的固定稱謂(如“吳中四才子”),反映古代文人結社傳統。


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十才子”詞條釋為唐、明兩代詩人合稱。
  2. 《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文學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詳述大曆十才子藝術特色。
  3. 王兆鵬《唐宋文學編年史》(鳳凰出版社):考辨大曆十才子生平及交遊。
  4. 陳書錄《明代詩學文獻整理與研究》(中華書局):分析閩中十才子與明初詩壇關系。

(注:為符合學術規範,來源僅标注出版物信息。網絡資源因權威性存疑未提供鍊接,建議查閱紙質權威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

“十才子”是一個漢語成語,主要指在不同曆史時期以文才著稱的十人群體。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十才子”指十個才華出衆的人,常用于形容某個領域或集體中具有卓越才能的群體。該詞在不同曆史背景下被多次使用,主要涉及以下三個時期:

  1. 唐代大曆十才子

    • 成員:盧綸、吉中孚、韓翃、錢起、司空曙、苗發、崔峒、耿湋、夏侯審、李端。
    • 特點:活躍于唐代宗大曆年間(766-779年),以詩歌創作為主,題材多涉及山水、隱逸、送别等,風格清雅閑淡,工于白描寫景。
  2. 明初北郭十才子(又稱十友)

    • 成員:高啟、徐贲、高遜志、唐肅、宋克、餘堯臣、張羽、呂敏、陳則、王行。
    • 背景:因聚居蘇州北郭而得名,以詩文唱和著稱,代表明初江南文壇的活躍群體。
  3. 明代閩中十才子

    • 成員:林鴻、鄭定、王襃、唐泰、高棅、王恭、陳亮、王偁、周玄、黃玄。
    • 影響:林鴻為領袖,推動福建地區文學發展,注重詩歌格律與意境。

二、使用場景

三、補充說明

“十才子”并非固定指代某十人,不同文獻對成員記載略有差異。例如《新唐書》與《明史》中的名單存在時代和地域差異。

如需更詳細的曆史背景或作品分析,可參考來源網頁(如、8、10)。

别人正在浏覽...

阿甄頒衣飽閲辯才補襯蒼冥常律持酒出陣刺史州辭語登名丁絹定拟惇敍方土賦粟供認罟客骨扇漢調二黃慌悴狐聽之聲轇轕繳進霁風朗月疾力筋疲力竭金聲玉振謹狀攫為己有饋賜鲲魚泠毛林邑馬潼魔頭星木大木印記輾顧陪伴遣詞立意穣田任屬順感說那裡話束手就禽書信桃弓葦矢甜句兒天市通聖投到托跋韋編三絶微察秋毫無家可奔五緉謝朓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