謹狀的意思、謹狀的詳細解釋
謹狀的解釋
行狀、書狀結尾常用語。謂敬謹陳述。 南朝 梁 任昉 《齊竟陵文宣王行狀》:“易名之典,請遵前烈。謹狀。” 唐 李德裕 《與桂州鄭中丞書》:“伏恐製序之時,要知此意,伏惟詳悉。謹狀。” 宋 汪應辰 《柴君墓志銘》:“謹狀叔父行實,授諸執事者,惟先生幸而銘之。” 清 焦循 《揀選知縣李君濱石事狀》:“今適當修府縣志,奈何不編次其本末,以乞於大人先生,或賴以不朽。 循 不敢辭,謹狀。”
詞語分解
- 謹的解釋 謹 (謹) ǐ 慎重,小心:謹慎。謹嚴。謹防。勤謹。謹小慎微。 鄭重,恭敬:謹啟。謹祝。 筆畫數:; 部首:讠; 筆順編號:
- 狀的解釋 狀 (狀) à 形容,樣子:狀貌。奇形怪狀。 情況,情形:狀況。病狀。現狀。 叙述,描寫:狀語。狀其事。寫情狀物。 舊時叙述事件的文辭:行狀。訴狀。供狀。 特種格式的憑證:獎狀。委任狀。 筆畫數:;
專業解析
“謹狀”的漢語詞典釋義
“謹狀”是一個古代漢語中的禮節性用語,主要用于文書結尾,表達恭敬、慎重地陳述或呈報之意。其核心含義可分解如下:
-
“謹”的含義:
- 表示恭敬、慎重、嚴肅認真的态度。在文書中使用“謹”字,體現了書寫者對所述内容及閱讀對象的尊重和謹慎對待。(參考《漢語大詞典》“謹”字條釋義)
-
“狀”的含義:
- 本義指形狀、形态。
- 引申為陳述、記述事情或情形的文書。在古代,“狀”是一種常見的上行公文或私人信函中用于說明情況、陳述事實的文體。例如“行狀”(記述死者生平)、“訴狀”、“禀狀”等。(參考《漢語大詞典》“狀”字條釋義;《古代漢語詞典》“狀”字條釋義)
-
“謹狀”的合成義:
- 将“謹”與“狀”結合,“謹狀”即表示“恭敬地陳述(如上)” 或“鄭重地呈報(如上内容)”。
- 它通常出現在文書(尤其是上行公文、奏疏、書信、行狀結尾等)的末尾,作為結束語,相當于“恭敬地寫下以上内容”或“特此鄭重報告”。其作用類似于“謹啟”、“此緻敬禮”等現代文書結尾敬語,但更強調所述内容的莊重性和對受文者的敬意。(參考《辭源》(修訂本)“謹狀”條釋義;《古代漢語詞典》相關體例說明)
“謹狀”是一個具有特定語用功能的古代文書用語,意為“恭敬地陳述如上内容”或“鄭重地呈報”。它由表示恭敬态度的“謹”字和表示陳述性文書的“狀”字組合而成,主要用于正式文書結尾,體現書寫者的謙恭與慎重。
權威來源參考依據:
- 《漢語大詞典》:中國規模最大的漢語語文工具書之一,由數百位專家曆時十餘年編纂完成,收錄詞條宏富,釋義詳盡,引證豐富,是漢語詞彙研究的權威參考。
- 《辭源》(修訂本):中國第一部現代大型綜合性辭書《辭源》的修訂本,專注于古漢語詞彙和古代文化知識,釋義精當,溯源清晰,是研究古代漢語和傳統文化的必備工具書。
- 《古代漢語詞典》:專門收錄古代漢語詞彙的詞典,注重詞義的曆時演變和古代文獻中的實際用例,對理解古籍中的詞語含義和用法有重要參考價值。
網絡擴展解釋
“謹狀”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正式文書中,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指在行狀、書狀等正式文書的結尾處使用的敬語,表示恭敬、謹慎地陳述内容。其中“謹”強調恭敬态度,“狀”指陳述或信函形式。
二、具體用法
-
文體功能
主要用于三類場景:
- 為逝者請求谥號(如南朝任昉《齊竟陵文宣王行狀》)
- 為史書編纂提供人物生平資料
- 請求撰寫墓志銘(如宋代汪應辰《柴君墓志銘》)
-
結構位置
作為文書結尾固定用語,常見于行狀末尾,例如唐代李德裕書信結尾的“謹狀”。
三、曆史演變
該用法最早見于南朝文獻,唐代功能定型,明清時期仍沿用(如清代焦循《揀選知縣李君濱石事狀》)。其發展反映了古代應用文體中等級制度與禮儀規範的特點。
四、現代價值
雖已不常用,但作為研究古代文書制度、禮儀文化的重要語料,在文獻學領域仍具學術意義。
别人正在浏覽...
艾窩窩阿爺版行苞容畢力同心兵政插蠟燭撐抵赤欄橋充棟盈車寵招慈笃定點數滴水難消兜巾腞楯兒童文學仿生學防僞諷念府丞訃聞刮打扁兒光靈貫戰寒房含蓋豪語侯家或若降冕劫打戒示驚美窘澀克臬髡祝勞疚拉夏六閑亂業虐疾尿崩症凝冰女甥繁台桑間濮上射鞲霜漏素湍探頭探腦天不絕人土階茅茨望諸君慰問品問安無可不可狝剃嫌微小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