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記·孔子世家》:“ 孔子 晚而喜《易》……讀《易》,韋編三絶。曰:‘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漢書·儒林傳序》:“蓋晚而好《易》,讀之韋編三絶,而為之傳。” 顔師古 注:“編,所以聯次簡也。言愛玩之甚,故編簡之韋為之三絶也。”後遂以“韋編三絶”為讀書勤奮、刻苦治學之典。 晉 葛洪 《<抱樸子>自叙》:“聖者猶韋編三絶,以勤經業,凡才近人,安得兼修。” 唐 楊炯 《中書令汾陰公薛振行狀》:“在 卭笮 十餘載,沉研《易》象,韋編三絶,賦詩縱酒,以樂當年。” 元 耶律楚材 《過天德和王輔之》之四:“韋編三絶耽 羲 《易》,蕭散風神真隱人。”
“韋編三絶”(韋編三絕)是一個漢語成語,源自《史記·孔子世家》,以下是詳細解釋:
形容讀書勤奮、治學刻苦,特指孔子晚年反複研讀《周易》的典故。因翻閱次數過多,導緻串聯竹簡的皮繩多次斷裂,體現對知識的執着追求。
該成語不僅贊頌孔子的治學精神,更鼓勵後人以專注和毅力追求學問,成為中華文化中“勤學”的象征。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的文獻記載,可參考《史記·孔子世家》或權威詞典(如漢典、百度百科)。
《韋編三絶》(wéi biān sān jué)是指古代的一種文學形式,包括三十六字以韻書的韻為編的樂府詩。它以表達人們内心深處的情感和思想為目的,是中國古代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韋(韋)的部首是革(革皮靴),它包含6個筆畫;編(編)的部首是纟(繩子),它包含11個筆畫;三(三)的部首是一(一人),它包含3個筆畫。
《韋編三絶》最早出現在南朝宋時期的文學作品《世說新語》中。該書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以綴編形式表達人物情感的作品,在隋唐以後的時期影響很大。
《韋編三絶》在繁體中文中的寫法為「韋編三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韋」的形狀略有不同,上部多畫為「韋」而非現代的「韋」。另外,「編」的形狀也有一些變化,例如底部的「扌」可以是「彐」或「龰」。而「三」的形狀則相對穩定。
1. 世窮可與議,道盡固當勉(出自《韋編三絶·世窮可與議》)。
2. 無觀則一治,紀納豈重千(出自《韋編三絶·無觀則一治》)。
組詞:韋編四絕(古代文學作品類型的變體)
近義詞:韻文、樂府詩
反義詞:散文(韋編三絶是詩歌形式,而散文是一種散文形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