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以鐘發聲,以磬收韻,奏樂從始至終。語出《孟子·萬章下》:“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始條理者,智之事也;終條理者,聖之事也。” 清 李漁 《閑情偶寄·演習·授曲》:“絲竹肉三音,向皆孤行獨立,未有合用之者。合之自近年始,三籟齊鳴,天人合一,亦金聲玉振之遺意也。”
(2).比喻聲名昭著遠揚。 漢 荀悅 《漢紀·武帝紀五》:“唯天子建中和之極,兼總條貫,金聲玉振。” 唐 李德裕 《仁聖文武至神大孝皇帝真容贊》:“政建中和,金聲玉振。”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英傑歸真》:“金聲玉振,天理無不暢之機。”
(3).比喻音韻響亮、和諧。 宋 黃庭堅 《題子瞻書詩後》:“詩就金聲玉振,書成蠆尾銀鈎。” 明 謝榛 《四溟詩話》卷一:“誦之行雲流水,聽之金聲玉振,觀之明霞散綺,講之獨繭抽絲。此詩家四關。” 老舍 《趙子曰》第一:“不用說對朋友們虛恭有禮,就是對仆役們也輕易不說一個髒字;除了有時候茶泡的太淡,酒熱的過火,才金聲玉振的贊美仆役們幾聲:‘混蛋!’”
“金聲玉振”是一個源自《孟子》的成語,具有多重文化内涵,以下從不同角度詳細解析:
典籍來源
出自《孟子·萬章下》,原文為“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指鐘(金屬樂器)的起始音,象征秩序開端;“玉振”指磬(玉石樂器)的收尾音,象征完美終結,比喻奏樂從始至終的完整過程。
原始含義
古代奏樂以鐘聲起調,以磬聲收韻,代表禮儀的嚴謹與藝術表達的完整性。
音韻層面
形容聲音高亢悅耳、和諧優美,常用于贊美音樂或朗誦的感染力。
學識與德行層面
比喻人學識淵博、才德兼備,如孟子以“金聲玉振”贊頌孔子思想集古聖先賢之大成。
《金聲玉振》是一個成語,意思指音調優美,聲音悅耳動聽。它可以拆分為兩個部分:金聲和玉振。
金聲的部首是金字旁,共4畫;玉振的部首是玉字旁,共9畫。拼湊在一起構成了這個成語。
《金聲玉振》這個成語來源于古代的音樂學,用來形容音調高亢優美,聲音悅耳動聽的美妙表現。
在繁體字中,金聲玉振的寫法為「金聲玉振」。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金聲玉振的寫法為「今聲玉震」。
以下為金聲玉振這個成語的例句:
他的歌聲金聲玉振,讓人陶醉其中。
金聲玉振的相關組詞有:
- 金聲玉潤:形容音色清脆悅耳,音質優美。
- 金聲玉色:形容聲音如金銀一般明亮動聽。
- 玉石俱焚:比喻一同毀滅或共同痛苦。
與金聲玉振意思相近的成語有:
- 铿锵有力:音調鮮明有力,聲音響亮。
- 清脆悅耳:形容聲音婉轉悅耳,使人心情舒暢。
- 聲情并茂:指演唱或朗誦時,既要表達情感,又要注意聲音的美妙。
與金聲玉振意思相反的成語有:
- 蒼聲如破:形容聲音低沉粗糙,不悅耳。
- 聲如洪鐘:指聲音高亢,音調過大。
- 天籁之音:形容極其悅耳動聽的聲音。
注:本文所給出的關于部首和筆畫的信息僅針對簡化字,不適用于繁體字書寫。【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