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鄉土;本地。《書·旅獒》“無有遠邇,畢獻方物” 孔 傳:“天下萬國,無有遠近,盡貢其方土所生之物。”
(2).指各地的風俗、人情、物産等。《晉書·王渾傳》:“可令中書指宣明詔,問方土異同,賢才秀異,風俗好尚,農桑本務,刑獄得無寃濫,守長得無侵虐。”
"方土"在漢語中屬于複合詞,其含義需結合"方"與"土"的語素義及古代文獻用例綜合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層釋義:
一、本地方域之土(核心義)
指特定區域的土地或土壤,引申為故鄉、本土。
例證:
《漢書·禮樂志》載"方土之産"即指地方物産,《漢語大詞典》釋為"本鄉本土"(《漢語大詞典》第6冊,第1034頁)。
二、各地風土人情(引申義)
古代文獻中常指不同地域的習俗與地理特征。
例證:
《後漢書·西域傳》"方土異氣"描述西域氣候差異(《辭源》修訂本,商務印書館,1983年,第0901頁)。
三、道教術語(特殊義)
特指掌握方術(如煉丹、占卜)之人,屬宗教文化專稱。
例證:
《史記·封禅書》"燕齊方土"指燕齊兩地術士(《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02年,第386頁)。
權威參考來源:
注:因專業辭書無公開電子版鍊接,建議通過圖書館或學術數據庫查閱原文。
“方土”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核心層面解析,結合多個權威來源綜合整理如下:
鄉土;本地
指代某地的本土特征或所屬區域。例如《書·旅獒》中記載:“天下萬國,無有遠近,盡貢其方土所生之物”,意為各地需進貢本地特産。這一用法強調地理歸屬感,如提到“方土代表對家鄉的深厚情感”。
各地的風俗、人情、物産
泛指不同地域的文化與自然特色。如《晉書·王渾傳》提及“問方土異同”,即考察各地的風土差異,體現對多元地域特征的關注。
“方土”既指代具體的地理歸屬(鄉土),也涵蓋抽象的地域文化特征,常見于曆史及文學文本,需結合上下文進一步明确具體指向。如需深入探究古籍中的用法,可參考《書經》《晉書》等原始文獻。
葆宮貝葉篇餐英策選圌廪村釀當國丹扇大廈将傾琱弓斷喝獨荷草方畿奮豫公平秤鲎杓官人嘩鬧昏蛋火上弄凍淩家生奴盡善矜牙舞爪客伏硱磈略微劣根性流産馬螘草腼腆蜜母明礬末大不掉母校鬧抄抄女長當嫁淺促鉛粉戚繼光求祿人曹郎榮秩阮生涕生辰吉帖詩源食指大動霜蹊水芹兕爵頌聲田戶頹壞退翦晩出頑重葦輤文鋒五花殺馬銜桮祥流淅零淅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