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海 古國名。故地在今 越南 中南部。公元192年(一說137年)建國。 中國 史籍初稱之為 林邑 , 唐 至德 以後改稱 環王 。公元九世紀後期改稱 占城 。自 五代 以後, 中國 正史和《諸蕃志》、《島夷志略》、《瀛涯勝覽》等書均有記述。十七世紀末亡于 廣南 阮氏 。《晉書·四夷傳·林邑國》:“ 林邑國 本 漢 時 象林縣 ,則 馬援 鑄柱之處也,去 南海 三千裡。” 唐 韓愈 《送鄭尚書序》:“其海外雜國,若 躭浮羅 、 流求 、 毛人 、 夷亶 之州, 林邑 、 扶南 、 真臘 、 于陀利 之屬,東南際天地以萬數。” 朱熹 注:“ 林邑 ,一曰 環王 ,在 交州 南,海行三千裡。” 清 趙翼 《銅鼓歌》:“ 南海 廟曾見銅鼓,獻自 林邑 番王府。”
“林邑”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地理位置
林邑是公元2世紀至17世紀存在于今越南中南部的南海古國,中國史籍中最早記載其名為“林邑”。該國核心區域為秦漢時期的象林縣(屬象郡)。
曆史沿革
文獻記載
中國《諸蕃志》《島夷志略》等史書對其有詳細記錄,五代後正史多稱其為“占城”。
成語解釋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釋為成語,意為“深林密布、人煙稀少的荒僻之地”,由“林”(森林)和“邑”(城邑)組成。但此用法在曆史文獻中較少見,可能為現代引申義。
名字寓意
在姓名學中,“林”象征繁榮、聚集,“邑”指城鎮,組合後寓意“成就與生機”,屬于文化衍生義。
林邑國在曆史上與中國交流頻繁,曾向中原王朝朝貢,其疆域變遷與占婆文化發展密切相關。若需更完整的曆史脈絡,可參考《新唐書》《宋史》等正史記載。
《林邑》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森林裡的邑城”或“古代南方國家名”。它由兩個部分組成,分别是“林”和“邑”。
根據《康熙字典》,“林”字的部首是“木”,它由8個筆畫組成;而“邑”字的部首是“阝”,由6個筆畫組成。
《林邑》一詞最早見于我國古代文獻《漢書·南越傳》,用來指代今天越南北部一帶的地區。據說,當時這個地區盛産森林,因此被稱作“林邑”。
《林邑》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改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常常有變化。然而,《林邑》一詞的字形在演變的過程中并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與現在的寫法基本相同。
1. 這座城市環境優美,猶如一片林邑。
2. 古代的南方國家林邑曾經繁榮一時。
林木、山林、林地、林蔭、深林
林野、森林、密林
草原、沙漠、城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