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折楊柳的意思、折楊柳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折楊柳的解釋

(1).古《橫吹曲》名。傳說 漢 代 張骞 從 西域 傳入《德摩诃兜勒曲》, 李延年 因之作新聲二十八解,以為武樂。 魏 晉 時古辭亡失。 晉 太康 末, 京 洛 有《折楊柳》歌,辭多言兵事勞苦。 南朝 梁 、 陳 和 唐 人多為傷春惜别之辭,而懷念征人之作尤多。曲為五言,唯 唐 有七言者。參閱 晉 崔豹 《古今注·音樂》、《樂府詩集·橫吹曲辭二·折楊柳》。

(2).詞牌名。即《楊柳枝》。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折楊柳

“折楊柳”是中國古典文學中的經典意象,具有多重文化内涵,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1. 詞義溯源

    “折楊柳”字面指折斷楊柳枝條,源于古代送别習俗。據《漢語大詞典》記載,“柳”與“留”諧音,折柳贈别表達對遠行者的挽留與祝福,此習俗盛行于漢唐時期。

  2. 樂府詩題

    《折楊柳》是漢樂府古題,屬橫吹曲辭。據《樂府詩集》考訂,原為北朝民歌,内容多抒寫離愁别緒,如“上馬不捉鞭,反折楊柳枝”等句,後成為唐代邊塞詩常見題材。

  3. 文學意象擴展

    唐代詩人進一步豐富其意境。李白《春夜洛城聞笛》中“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将“折柳”與思鄉情感結合,體現由具體動作向抽象情感符號的轉化。

  4. 民俗與植物象征

    古代文獻《荊楚歲時記》提及,楊柳因生命力頑強,被賦予“辟邪納吉”寓意。折柳贈别不僅寄托平安祝願,亦暗含對行人“隨處皆安”的期許。

  5. 相關典故考證

    《三輔黃圖·橋》載“灞橋折柳”故事:漢代長安灞橋兩岸多柳,送客至此必折柳相贈,此典故成為後世詩詞中“折柳”的原型場景之一。

網絡擴展解釋

“折楊柳”是一個具有多重文化含義的詞語,需結合曆史、文學和民俗背景綜合理解:

  1. 樂府曲名與詞牌
    作為古《橫吹曲》名,起源于漢代張骞從西域傳入的《德摩诃兜勒曲》,後經李延年改編為二十八解武樂()。魏晉時期古辭失傳,晉代後發展為以兵事勞苦或離别為主題的曲調,唐代演變為傷春惜别之作,如李白《折楊柳》中“攀條折春色,遠寄龍庭前”的征人思念()。

  2. 詩歌意象與主題
    在文學中,“折楊柳”常象征離别與思念。南朝至唐代詩人多用此意象表達對征人、親友的牽挂,如楊巨源詩中“春風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李白更以“花明玉關雪,葉暖金窗煙”對比邊塞與故鄉,深化離别哀愁()。

  3. 民俗寓意
    漢代起便有折柳贈别的習俗,如灞橋送别時折柳枝相贈,寓意“惜别懷遠”()。柳枝柔韌易活,暗含對遠行者適應力與平安的祝願。

  4. 其他釋義辨析
    個别文獻提及“折楊柳”作為成語表示“意志堅定”(如),但此用法未見于主流權威典籍,可能為引申或誤傳,需謹慎采用。

“折楊柳”核心含義圍繞離别情感與音樂文學傳統展開,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更多詩歌案例可參考、4、7的完整内容。

别人正在浏覽...

暗檄憊壞兵利不二法門策告恻塞次行丹窖丹鑰擣珍等級地籁丢丢秀秀渡海敦率泛辭公家還土憨态寒竽鶴簡畫箔回皈将計就計監言教胄結晶積厚成器機能矜奇進時酒鱗倦世空解臉皮薄柳腰花态龍漠麻撒撒牛哀青烏子棄文存質瑞曆叡哲塞裔三尺法三方設位豕魚水霸水汊水葬書劫死所頌古非今鐵裡溫頭癬文過五葷鹹陽橋喜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