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橫吹曲》名。傳說 漢 代 張骞 從 西域 傳入《德摩诃兜勒曲》, 李延年 因之作新聲二十八解,以為武樂。 魏 晉 時古辭亡失。 晉 太康 末, 京 洛 有《折楊柳》歌,辭多言兵事勞苦。 南朝 梁 、 陳 和 唐 人多為傷春惜别之辭,而懷念征人之作尤多。曲為五言,唯 唐 有七言者。參閱 晉 崔豹 《古今注·音樂》、《樂府詩集·橫吹曲辭二·折楊柳》。
(2).詞牌名。即《楊柳枝》。
“折楊柳”是一個具有多重文化含義的詞語,需結合曆史、文學和民俗背景綜合理解:
樂府曲名與詞牌
作為古《橫吹曲》名,起源于漢代張骞從西域傳入的《德摩诃兜勒曲》,後經李延年改編為二十八解武樂()。魏晉時期古辭失傳,晉代後發展為以兵事勞苦或離别為主題的曲調,唐代演變為傷春惜别之作,如李白《折楊柳》中“攀條折春色,遠寄龍庭前”的征人思念()。
詩歌意象與主題
在文學中,“折楊柳”常象征離别與思念。南朝至唐代詩人多用此意象表達對征人、親友的牽挂,如楊巨源詩中“春風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李白更以“花明玉關雪,葉暖金窗煙”對比邊塞與故鄉,深化離别哀愁()。
民俗寓意
漢代起便有折柳贈别的習俗,如灞橋送别時折柳枝相贈,寓意“惜别懷遠”()。柳枝柔韌易活,暗含對遠行者適應力與平安的祝願。
其他釋義辨析
個别文獻提及“折楊柳”作為成語表示“意志堅定”(如),但此用法未見于主流權威典籍,可能為引申或誤傳,需謹慎采用。
“折楊柳”核心含義圍繞離别情感與音樂文學傳統展開,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更多詩歌案例可參考、4、7的完整内容。
折楊柳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六個漢字組成。下面将對這個詞語進行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組詞、近義詞、反義詞等進行介紹。
折楊柳的第一個字是“折”,由手部和攵部組成,總共有七個筆畫。第二個字是“楊”,由木部和昜部組成,總共有八個筆畫。第三個字是“柳”,由木部和祿部組成,總共有十一個筆畫。
折楊柳這個詞語的來源比較廣泛,其中“折”是一個動詞,表示折斷、彎曲的意思;“楊柳”則指的是楊樹和柳樹,兩者合稱為楊柳。繁體字中,“折”、“楊”和“柳”并無特殊變化,仍然為“折”、“楊”和“柳”。
在古代,折楊柳的漢字寫法與現在基本相同,沒有太多的變化。古代的版本也是用“折”、“楊”和“柳”三個字來表示。
他輕輕地折下一枝楊柳,送給了她。
與折楊柳相關的詞彙包括:折斷、楊樹、柳樹。
與折楊柳的近義詞為“折彎”、“折曲”,反義詞為“挺直”、“修剪”。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