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棄文存質的意思、棄文存質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棄文存質的解釋

謂不加文飾,保留本旨。 範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一章第五節:“ 安清 、 支谶 是 中國 最早的譯經家……他們首創了棄文存質,保存經意,照原本直譯的方法,因而為後來譯家所遵守。”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棄文存質”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qì wén cún zhì,其核心含義是“舍棄多餘的文飾,保留本質内容”。以下是詳細解析:


基本釋義


出處與背景

  1. 曆史淵源:
    根據《中國通史》(範文瀾、蔡美彪等著)記載,東漢時期的佛經翻譯家安清、支谶等人首創“棄文存質”的翻譯方法,主張直譯佛經原文以保留經意,這一方法對後世譯經影響深遠。

  2. 文化意義:
    該成語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尚質輕文”的思想,與道家“大道至簡”的哲學觀有相通之處。


用法與語境


示例與延伸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的演變或具體用例,可參考《中國通史》相關章節或語言學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棄文存質

棄文存質(qì wén cún zhì)一詞的意思是棄絕華麗的辭章文字,而注重實際内容的質量和價值。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弓(gōng)和文(wén),弓是有關武器的部首,文是關于文字的部首。它由10個筆畫組成,其中弓部的關鍵是四畫,文部的關鍵是三畫。

這個詞的來源并沒有具體的記載,但可以推測它起源于古代文人士大緻在創作或評價文章時所采取的一種态度。在古代,文人們追求華麗的辭章,希望借助修辭技巧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然而,有些文人認為文字的華麗并不等于内容的質量,他們主張将重點放在文章的實際價值上,而不是追求形式上的華麗。

棄文存質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棄文存質。在這種寫法中,文部的第三畫變成了文字符號,形态更加繁複。繁體字的使用主要在台灣和香港地區,而在中國大陸和新加坡等地還是采用簡體字的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以棄文存質為例,文部的部首在古寫法中是刀,形态不同于現代的文字符號。另外,棄文存質在古代的寫法中常常用一種叫做草書的字體來書寫,形态潦草而難以辨認。

例句:

他提倡棄文存質的寫作風格,專注于内容的深度和思想的質量。

組詞:

文采飛揚、修文偃武、文字書寫、文化品質

近義詞:

實質取舍、質而不文、棄絕華辭

反義詞:

辭章華麗、形式勝過内容、空洞文字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