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畫飾的簾子。 宋 舒亶 《木蘭花·次韻贈歌妓》詞:“十二闌幹褰畫箔,取次穿花成小酌。”
“畫箔”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畫箔(拼音:huà bó,注音:ㄏㄨㄚˋ ㄅㄛˊ)指有畫飾的簾子,常用于古代建築或室内裝飾中,兼具實用性與藝術性。
該詞最早見于宋代文人舒亶的《木蘭花·次韻贈歌妓》:“十二闌幹褰畫箔,取次穿花成小酌。”
句中“褰畫箔”意為卷起裝飾簾,描繪了場景的雅緻。
多用于古典詩詞或曆史文獻中,形容帶有藝術裝飾的簾幕,常見于亭台樓閣、閨房等場景,體現古代生活美學。
現代漢語中,“畫箔”已不常用,更多作為古漢語詞彙出現在文學研究或曆史考據中。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宋代詩詞集。
《畫箔》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指用于繪畫時鋪在紙或絲綢上的箔子。
《畫箔》由“丵”和“竹”兩個部首組成,共計8個筆畫。
《畫箔》一詞來源于古代字形。在古時候,人們将箔子用于繪畫,用來增加繪畫作品的亮麗度和裝飾效果。因此,形容箔子被用于繪畫的就稱為《畫箔》。
繁體字中,《畫箔》的寫法保持不變,仍為“畫箔”。
根據古時候的文字材料記載,《畫箔》的古代寫法為“畫箔”,在結構上和現代字體有所差異。
1. 他用金色的《畫箔》點綴了畫作的背景。
2. 這幅畫使用了《畫箔》,使得整體效果更加鮮明。
3. 她用細膩的《畫箔》勾勒出了花瓣的紋理。
組詞:鍍金箔、金箔繪畫、箔紙
近義詞:金箔、銀箔
反義詞:素紙、無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