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久被冷落不吹奏的竽。 宋 蘇轼 《将往終南和子由見寄》詩:“我今廢學如寒竽,久不吹之澀欲無。”
“寒竽”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hán yú,由“寒”和“竽”兩字組成,具體含義如下:
字面解釋
整體詞義
“寒竽”指長期被冷落、未吹奏的竽,比喻因久不使用而荒廢的事物。例如宋代蘇轼《将往終南和子由見寄》詩雲:“我今廢學如寒竽,久不吹之澀欲無”(),以“寒竽”自嘲學問荒疏的狀态。
引申與用法
該詞多用于文學創作,含貶義或自謙色彩,形容技藝、才能等因長期荒廢而生疏。如現代可類比為“生鏽的琴弦”“蒙塵的畫筆”,均強調閑置導緻的衰退。
參考資料:詞義綜合自漢典()、查字典()、蘇轼詩句()等。
寒竽是指中國古代傳統樂器竽的一種,也是樂器名字的引申義。在古代,竽是一種用于祭祀、宴會等場合演奏的樂器,被視為尊貴和高雅的象征。因此,寒竽一詞也用來形容高尚、純潔、清雅的人或事物。
寒竽的拆分部首為⺌(左右結構),其拼音為"[yu2]",總計包含15個筆畫。
寒竽這個詞最早出現在《禮記·樂記》中,其中記錄了古代樂器的名稱和用途。後來,寒竽這個詞被引申為形容高貴、高尚的人或事物。
繁體字寒竽為寒竽,其中的竽字有竹字旁,表示與演奏樂器相聯繫。
在古代,寒竽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竽字在古代常用的寫法為"竽"(竹文字旁,玉字旁在上),寒字在古代常用的寫法為"寒"(宀字旁,冫字旁在下)。
1. 他的音樂才華真是寒竽之音,令人陶醉。
2. 這幅畫展現了寒竽般的高雅氛圍,使人仿佛置身古代宮廷。
冰寒、山寒、寒風、寒氣、寒夜、寒香、寒意、寒酸、寒冷、寒食等。
高尚、純潔、清高、雅緻、典雅、高雅、莊重、文雅等。
庸俗、低級、粗俗、平庸、俗氣、庸人、瑣碎、庸雅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