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法律。古代以三尺竹簡書法律,故稱。《史記·酷吏列傳》:“君為天子決平,不循三尺法,專以人主意指為獄。獄者固如是乎?” 裴骃 集解引《漢書音義》:“以三尺竹簡書法律也。” 宋 王應麟 《困學紀聞·左氏傳》:“《漢·杜周傳》:‘不循三尺法。’注謂‘以三尺竹簡書法律也’。 朱博 亦雲:‘奉三尺律令以從事。’《鹽鐵論》乃雲:‘二尺四寸之律。’古今一也。蓋律書以二尺四寸簡,舉其大數,謂之三尺。”《明史·翟銮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 清 吳偉業 《感事》詩:“老知三尺法,官為五銖錢。”
“三尺法”是中國古代對法律的代稱,其含義及背景可綜合以下要點解釋:
古代法律條文通常書寫在三尺長的竹簡上,故稱“三尺法”。這一名稱體現了早期法律載體的物理特征。漢代文獻如《史記·酷吏列傳》提到“不循三尺法”,即指不遵守法律。
西漢廷尉杜周曾因迎合帝王意志斷案被指責“不循三尺法”,他反駁:“前主所是著為律,後主所是疏為令”,反映法律與皇權的關系。
部分資料提及“三尺法”與道德評判相關(如),但主流文獻均指向法律含義,此說可能為後世引申或誤讀,需以權威史料為準。
如需進一步了解法律條文内容或具體案例,可參考《史記》《漢書》等原始文獻,或查看、5、10的詳細分析。
《三尺法》是中國一句古代成語,指的是一種以三尺為度量的法律法規或者行為準則。這個成語形象地描述了古代中國社會依法辦事的嚴格程度。
《三尺法》這個成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分别是“口”和“巛”。其中,“口”是表示“口腔”或者“嘴”的意思,而“巛”則表示“川流不息”的意思。
根據部首的劃分,可以知道《三尺法》這個成語共有七個筆畫。
《三尺法》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法律制度的建立。在古代,中國的法律制度相對完善,法律嚴明,以維護社會秩序和公正。
成語《三尺法》的繁體字為「三尺法」,在繁體字中仍然保留了成語的原始含義和用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三尺法》這個成語可能會有不同的寫法。不過,無論是哪種寫法,都是以表達法律法規以及行為準則的嚴格程度為目的。
1. 在這個社會中,我們必須遵守《三尺法》,才能保證公平和正義。
2. 作為法律從業者,我們應該嚴格依照《三尺法》處理每一個案件。
3. 他的行為違反了《三尺法》,因此被判處了嚴厲的刑罰。
組詞:三尺繩、三尺之盟、三尺天堂。
近義詞:法度、規範、準則。
反義詞:任意、不拘一格、自由放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