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三個不同的方向,也指不同方向的三個地域。《文選·張衡<南都賦>》:“推 淮 引 湍 ,三方是通。” 李善 注:“三方,東、西及南也。” 晉 陸機 《辨亡論下》:“昔三方之王也, 魏 人據 中夏 , 漢 氏有 岷 益 , 吳 制 荊 楊 而奄 交 廣 。”《北史·隋紀下》:“自三方未一,四海交争,不遑文教,唯尚武功。”
(2). 太平天囯 避“皇”字諱,稱三皇為三方。參見“ 三方五氏 ”。
“三方”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需結合曆史背景和現代用法綜合理解:
一、基本詞義
方向與地域
指三個不同的方向或三個不同地域,常見于古代文獻。例如《南都賦》中“推淮引湍,三方是通”,這裡的“三方”指東、西、南三個方向。晉代陸機在《辨亡論》中也用“三方”描述魏、漢、吳三國鼎立的局面。
太平天國避諱用法
因避“皇”字諱,将“三皇”改稱“三方”,如“三方五氏”中的表述。
二、現代擴展含義
協議或合同中的三方主體
現代常見于“三方協議”,如畢業生就業協議涉及學校、用人單位、學生三方;或合同中甲方、乙方、丙方共同籤訂的多方協議。
泛指多方協作關系
在商業或法律場景中,可指代三個獨立參與方,例如合作項目中的企業、政府、第三方機構等。
三、其他用法
文學或曆史文獻中偶見特殊指代,如“領了三方人馬”描述軍隊分三路行進,但此類用法較為罕見。
提示:若需了解具體領域(如法律、曆史)的詳細定義,建議結合上下文進一步查證。
三方是一個常見的詞彙,表示由三個方面、三個派别或三個組織所構成的。由“三”和“方”兩個字組成,是一個簡單易懂的詞彙。
根據《康熙字典》,三方的拆分部首是“㐆(三點水)”,它屬于水部的部首。三方的總筆畫數為8畫。
三方這個詞彙最早出現在古代文獻中,其用法通常指涉到組成一個團體、機構或協議的三個不同方面。在現代用法中,三方常常指代在某項事務中有權利、利益或影響的三個不同團體或個體。
三方的繁體字為「三方」。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會有一些變異,因此三方在古時候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然而,在許多古代文獻和碑刻中,三方的寫法仍然與現代一緻,并沒有發現明顯的差異。
1. 這是一次三方會談,我們必須确保每個方面都能夠得到平等對待。
2. 這個合作項目涉及到政府、企業和民間組織的三方合作。
3. 在這個協議中,各方需要盡力滿足三方的利益和需求。
三方國際、三方合作、三方談判、三方協議、三方會議、三方協作
三方可以與“三個方面”、“三個派系”、“三個組織”等意思相近的詞語互換使用。
沒有明确的反義詞與三方直接對應,可能需要根據具體語境來确定相對的概念。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