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沉榆”。香木名。 晉 王嘉 《拾遺記·軒轅黃帝》:“﹝帝﹞詔使百辟羣臣受德教者,先列珪玉於蘭蒲席上,燃沉榆之香,舂雜寶為屑,以沉榆之膠和之為泥,以塗地,分别尊卑華戎之位也。”
“沈榆”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根據晉代王嘉《拾遺記·軒轅黃帝》記載,黃帝曾命群臣在蘭蒲席上擺放珪玉,燃燒“沉榆之香”,并将香木膠與雜寶碎屑混合,用于塗地以區分尊卑地位。這表明沈榆在古代具有禮儀和象征意義。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拾遺記》原文或相關古代名物研究資料。
“沈榆”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沈和榆。其中,沈是一個獨立成字的部首,讀音為shěn,表示悲傷、沉重之意;榆是一個以木為部首的字,讀音為yú,表示一種樹木,也有人引申為美好、昌盛。
沈榆這個詞來源于《詩經·小雅·采蘩》中的“沈榆之下”,意為悲傷的心情在榆樹下。在古代文化中,榆樹被認為是一種氣質高雅,枝繁葉茂的美好樹木,而沈榆則是悲傷、憂愁所附加的情感。因此,沈榆在古代的詩詞中常常用來形容悲傷、憂愁的心情。
在繁體字中,沈榆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變化。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例如,“沈榆”這兩個字的古代寫法為“沉鬱”,讀音與現代相同,意思也沒有改變。
以下是一些使用“沈榆”的句子:
1. 心情沈榆,無法釋懷。
2. 他站在沈榆的樹下,默默地思索着。
3. 夜幕降臨,大地籠罩在沈榆的陰影下。
組詞:沈痛、憂愁、沉悶。
近義詞:憂郁、悲傷。
反義詞:歡樂、快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