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敗壞澆薄。《南史·孝義傳論》:“自澆風一起,人倫毀薄。”
(2).诋毀鄙薄。《新唐書·孔述睿傳》:“高祖 德紹 ,事 竇建德 為中書侍郎,嘗草檄毀薄 太宗 。”
(3).瘦弱。《尉缭子·守權》:“必鼓其豪傑英俊,堅甲利兵,勁弩強矢并於前,麼麼毀瘠者并於後,十萬之兵,頓於城下。”
“毀薄”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三層含義,綜合古籍文獻及詞典解釋如下:
解釋:形容社會風氣或人際關系變得浮薄、不淳厚,常與倫理道德相關。
例句:
《南史·孝義傳論》提到:“自澆風一起,人倫毀薄。”
補充:此義項多用于描述整體社會道德滑坡的現象,強調“澆薄”與“毀壞”的雙重含義。
解釋:通過言語或行為貶損他人,帶有輕視、鄙夷的态度。
例句:
《新唐書·孔述睿傳》記載:“高祖德紹,事竇建德為中書侍郎,嘗草檄毀薄太宗。”
補充:此用法常見于曆史文獻中,多用于描述對他人的惡意貶低。
解釋:指身體虛弱、消瘦,多用于古文語境。
例句:
《尉缭子·守權》描述:“麼麼毀瘠者并於後,十萬之兵,頓於城下。”
補充:此義項在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毀薄”在不同語境中含義差異較大,需結合文獻背景判斷具體指向。若需進一步考證古籍原文或例句出處,可參考上述标注的網頁來源。
《毀薄》是一個漢字詞語,原指破壞草木的薄弱部分,後來引申為侵害、毀滅的意思。
《毀薄》的部首為“毛”(máo)和“艹”(cǎo),部首分别位于左邊和上面。
《毀薄》的拆分筆畫如下:
毀:毛(4畫)+ 一(1畫)= 5畫
薄:艹(3畫)+ 蔔(2畫)+十(2畫) = 7畫
《毀薄》這個詞來源于中國古代,最早出現在《漢書·禹貢傳下》:“天災水患滅苞梁禾,如有毀薄。”後來逐漸擴展為有損、侵害人與物的含義。
《毀薄》的繁體字為「毀薄」。
在古代,漢字《毀》的寫法略有不同,由左邊的小勾彎曲為橫的形式,這種寫法被稱為“草字頭”。《薄》的寫法相對保持一緻。
1. 這場火災毀薄了整個村莊。
2. 他的惡意诽謗幾乎将我的名譽毀薄了。
1. 毀滅(huǐ miè)
2. 毀壞(huǐ huài)
3. 薄弱(báo ruò)
1. 破壞(pò huài)
2. 損害(sǔn hài)
3. 毀損(huǐ sǔn)
1. 保全(bǎo quán)
2. 保護(bǎo hù)
3. 守護(shǒu h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