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教的意思、儒教的詳細解釋
儒教的解釋
[Confucianism] 儒家學派。又稱“孔教”。從南北朝開始叫做儒教,跟佛教、道教并稱為三教。參看“儒家”
詳細解釋
指儒家學派。又稱孔教。 中國 曆史上把 孔子 創立的儒家學派視同宗教,與佛教、道教并稱為三教。《晉書·宣帝紀》:“少有奇節,聰朗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梁書·儒林傳序》:“ 魏 、 晉 浮蕩,儒教淪歇,風節罔樹,抑此之由。” 唐 王維 《和仆射晉公扈從溫湯》:“王禮尊儒教,天兵小戰功。” 魯迅 《墳·******主義》:“我生以前不知道怎樣,我生以後,儒教卻已經頗‘雜’了。”
詞語分解
- 儒的解釋 儒 ú 指讀書人:儒生。腐儒。通儒(指博識多聞的大學者)。儒林(儒者之林,舊指學術界)。儒雅(讀書人所具有的溫文爾雅的風貌)。 中國春秋戰國時代以孔子、孟子為代表的一個學派:儒家。儒教(即“孔教”)。
- 教的解釋 教 à 指導,訓誨:教習。教頭。教正。教師。教導。管教。請教。教學相長。因材施教。 使,令:風能教船走。 指“宗教”:教士。教主。教皇。教堂。 姓。 學 教 ā 傳授:教課。你教給我做。 學 筆畫
專業解析
儒教(Rújiào)是中國古代以孔子思想為核心形成的倫理道德體系與社會教化傳統,兼具學派與準宗教性質。其核心在于通過道德規範維系社會秩序,強調“仁、義、禮、智、信”五常與“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五倫的實踐。
一、詞典定義與内涵
《漢語大詞典》界定儒教為“以孔子為宗師,以儒家學說為内容的宗教或教化體系”,其本質是倫理化的社會規範。《辭海》進一步指出,儒教雖無嚴格宗教組織形式,但通過祭天、祀孔、敬祖等儀式強化道德權威,形成“以道德代宗教”的文化傳統。
二、核心教義與實踐
- 仁愛為本:以“仁”為最高道德準則,主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顔淵》),構建推己及人的倫理關系。
- 禮制教化:通過“禮”規範行為秩序,如《禮記》強調“道德仁義,非禮不成”,将抽象倫理具象化為生活儀式。
- 天命觀與修身:主張“畏天命”而“知命”,通過“格物緻知,誠意正心”的修身路徑實現個體與社會的和諧(《大學》)。
三、曆史功能與文化影響
儒教自漢代被尊為官方意識形态後,成為傳統社會的價值基石。其“以教代政”的特性體現為:
- 教育制度:科舉考試以儒家經典為範本,塑造士人價值觀(《漢書·儒林傳》)。
- 社會治理:将家庭倫理擴展至國家治理,形成“家國同構”模式。
- 文化認同:祭孔大典等儀式強化文化共同體意識,延續至今(如曲阜孔廟祭祀)。
四、現代诠釋
當代學界強調儒教是中華文明的精神載體。錢穆在《國史大綱》中指出,儒教使中國文化“避免了宗教沖突,以人文精神統攝社會”。其“和而不同”“天下大同”等理念,仍為東亞價值體系的重要資源。
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 《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 《禮記譯注》(中華書局)
- 《中國儒教史》(李申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 《國史大綱》(錢穆著,九州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儒教是中國古代以孔子思想為核心的思想體系,又稱“孔教”或“儒家”,與佛教、道教并稱“三教”。其含義可從以下四方面解析:
一、基本定義
- 學派與教化:儒教既指儒家學派(以《詩》《書》《禮》《易》《春秋》等經典為基礎),也包含以儒家倫理教化社會的功能。例如《史記》記載“魯人皆以儒教”,說明其教育屬性。
- 曆史地位:自漢代“獨尊儒術”後,逐漸成為官方意識形态,南北朝時期正式與佛、道并稱“三教”。
二、核心思想
- 核心理念:以“仁”“禮”為中心,強調天人合一、道德實踐與社會秩序。
- 神聖化特征:通過祭天、祭孔等儀式構建神聖性,将倫理道德(如孝悌忠信)提升為“天命”要求。
三、宗教性争議
- 非宗教說:部分學者認為儒教專注現世倫理,未涉及靈魂與彼岸世界,屬于哲學體系。
- 宗教說:近年研究指出其具備“宗教動力學”特征,如通過修身實現超越性追求,且曆史上曾被制度化(如文廟祭祀體系)。
四、曆史演變
- 起源:源自夏商周禮樂文化,經孔子整理發揚。
- 發展:漢代成為國家學說,宋代融入理學後進一步系統化。
- 現代:學界對其宗教屬性的讨論仍在持續,部分主張将其視為“理性化宗教”。
提示:如需了解儒教經典文獻或具體思想對比,可查看來源網頁獲取更完整信息。
别人正在浏覽...
百典白鶴襃錫碧海舍人不解衣粲麗晨退赤奮若等外品雕鍛低熱東播西流東門吳反要豐赢風榸負債告免故宮禾黍顧喚櫃格之松詭容骨碌榖皮巾豪奸诃砭河關合絡橫行公子黃門獄饑瘦谲诳刻不容松拉套馬箠謾憶明滴溜磨石噴騰屏懾屏帷鎗摐七聖奇行全科人兒攘讨人頭畜鳴曬席上元甲子神民社團什物疏薄屬章态濃苔茵團行兔纖無可比倫無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