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侍中、常侍之官。《南齊書·陸澄傳》:“ 魏 晉 以來,不欲令臣下服衮冕,故位公者加侍官。”《資治通鑒·晉安帝元興三年》:“ 玄 移還上宮,召侍官皆入止省中。” 胡三省 注:“侍官,自侍中至黃散之屬。”
(2).在宮廷中輪番宿衛的軍士。《周書·武帝紀上》:“﹝ 建德 三年﹞十二月……改諸軍軍士并為侍官。”《新唐書·兵志》:“故時府人目番上宿衛者曰侍官,言侍衛天子;至是,衛佐悉以假人為童奴,京師人恥之,至相駡辱必曰侍官。” 郭沫若 《中國史稿》第三編第五章第三節:“其後又把府兵的軍士改稱侍官,表示府兵從屬于皇帝,作皇帝的侍從。”
“侍官”一詞在不同曆史時期和文獻中有多重含義,主要可分為以下兩類:
官員的助手或隨從
指古代官員的輔佐人員,負責處理公務、管理文書、傳達命令等事務。例如《南齊書·陸澄傳》提到,魏晉時期為體現官員等級,會加封“侍官”頭銜。
侍中、常侍等官名
特指侍中、黃門侍郎等近臣官職,屬皇帝身邊的文職官員。如《資治通鑒》記載東晉時期“召侍官皆入止省中”,胡三省注稱“侍官”包括侍中至黃散(黃門侍郎、散騎常侍)等職。
宮廷宿衛軍士
北周至唐代,指在宮廷輪值守衛的士兵。據《周書·武帝紀》記載,建德三年(574年)北周将府兵改稱“侍官”,強調其侍衛天子的職能。
唐代府兵的代稱
唐代延續北周制度,府兵被稱為“侍官”,但後期因軍士地位下降,甚至被權貴當作仆役使用,導緻“侍官”一詞逐漸帶有貶義。如《新唐書·兵志》提到,京師百姓以“侍官”為恥,用作罵人之語。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南齊書》《周書》等原始文獻,或郭沫若《中國史稿》關于府兵制的分析。
侍官是指在官府、宮廷中侍奉皇帝、官員或貴族的官員。他們負責照顧主人的日常生活,執行命令和協助處理事務。
侍官的部首是人字旁(亻),拆分後的筆畫分别是7畫和5畫。
侍官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封建社會。在古代,君主和高級官員需要有人侍奉和照料,侍官就是為此而設立的官職。
侍官的繁體字為侍官。
古代漢字中的侍官有多種寫法,比如侍臣、侍從等,其中“臣”和“從”分别代表侍奉和隨從的意思。
1. 他被任命為皇帝的侍官,從此開始了一段忠誠的侍奉生涯。
2. 這位侍官在皇帝身邊工作多年,得到了皇帝的深深信任。
侍官所屬的職位體系中還有其他相關的職位,比如:侍從、侍衛、侍從官等。
侍官的近義詞包括:侍從、仆役、隨從、侍奉等。
與侍官相反的詞彙可以是:主官、主人、雇主等,代表擔任領導或主導地位的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