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謀求安吉,避開災難。 明 沉鲸 《雙珠記·母子分珠》:“趨吉避兇,儒者之事。”《紅樓夢》第四回:“趨吉避兇者為君子。”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英傑歸真》:“曾亦思 郭璞 不見富貴之福,反遭滅族之兇; 松筠 貧苦江湖,并無安身之地。彼既不能自為趨吉避兇,豈有後人傳之而能使人趨吉避兇之理?”
“趨吉避兇”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qū jí bì xiōng,其核心含義是主動追求吉祥的事物,避開災禍或不利因素。以下是詳細解釋:
字面拆分
深層内涵
體現中國傳統文化中“未雨綢缪”的智慧,強調在複雜環境中主動決策,平衡利弊以趨利避害。
與《易經》哲學密切相關,如“同人”“大有”兩卦強調通過和諧共處、把握時機實現吉祥,避開兇險。古人常通過占卜、風水(如懸挂桃符、請關公像)等方式實踐這一理念。
如需更多例句或文化擴展,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來源。
《趨吉避兇》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人們在面對吉兇禍福時,力圖争取吉利的機遇,同時避開不幸的災難。
《趨吉避兇》的部首是走,并且由13個筆畫組成。
《趨吉避兇》這個成語最早出自《虞禮·稷黎》:“趨吉避兇,樂天知命。”它的繁體字是「趨吉避兇」。
在古代,成語《趨吉避兇》的漢字寫法可能略有不同。比如在《康熙字典》中,它的寫法是「趨吉避兇」。
在春節期間,人們會貼春聯,其中常見的字句就有《趨吉避兇》。意思是希望新的一年裡能夠順利、吉祥,遠離不幸和災難。
與《趨吉避兇》相關的組詞有:趨附、避禍求福、避禍、趨風附勢。
與《趨吉避兇》相近義的成語有:順風順水、吉人天相。
與《趨吉避兇》相反義的成語有:逆來順受、敢想敢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