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進退中繩 ”。
進退履繩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指前進和後退均符合規矩,形容行為舉止規範嚴謹,遵循法度或準則。與“進退中繩”同義。
出處
源自戰國時期列禦寇的《列子·湯問》:“内得于中心,而外合于馬志,是故能進退履繩而旋曲中規矩。”。文中以禦馬為喻,強調内外協調、行動合乎規範。
近義詞與用法
示例造句
如:“他為人處世進退履繩,深得同事信賴。”
該成語在現代漢語中雖使用較少,但適用于強調規則性和分寸感的語境,常見于文學或正式表述。
《進退履繩》是一個成語,用來形容做事情時處于一個進退兩難的境地,無法自由決策。它的意思是被履帶牽引,無法自由行動。
它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論語》中孔子的一句話:“履無兒”。在古代,人們用帶子牽引牲畜,控制它們的行動。進退履繩即是比喻行動受到牽制,無法自由選擇。
在繁體字中,《進退履繩》的寫法是《進退履繩》。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也有少許差異。進字可以寫作「進」,而履字通常寫作「屐」。
以下是一些例句:
以下是一些相關的詞語:
通過了解《進退履繩》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在特定情況下的困境,以及無法自由行動的局限。這個成語在書面語和口語中都會經常出現,形象地描述了進退兩難的局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