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四聰的意思、四聰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四聰的解釋

(1).能遠聞四方的聽覺。《書·舜典》:“明四目,達四聰。” 孔穎達 疏:“達四方之聰,使為己遠聽四方也。”《後漢書·列女傳·曹世叔妻》:“闢四門而開四聰,采狂夫之瞽言,納芻蕘之謀慮。” 唐 劉禹錫 《賀赦表》:“耳達四聰。”

(2).指 三國 魏 夏侯玄 等四人。《三國志·魏志·諸葛誕傳》“ 明帝 惡之,免 誕 官。” 裴松之 注引 晉 郭頒 《世語》:“當世俊士散騎常侍 夏侯玄 ,尚書 諸葛誕 、 鄧颺 之徒,共相題表,以 玄 疇 四人為四聰, 誕 備 八人為八達。”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四聰”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主要角度解析:

一、古籍經典中的原始含義

  1. 指帝王廣開言路、聽取四方意見的能力
    源自《尚書·舜典》中“明四目,達四聰”,意為帝王應拓寬視野、傾聽各方聲音。孔穎達疏注:“達四方之聰,使為己遠聽四方也”。唐代劉禹錫《賀赦表》中“耳達四聰”也延續了這一意象,強調君主需廣泛納谏。

二、曆史人物引申義

  1. 特指三國時期魏國的四位名士
    據《三國志》裴松之注引《世語》,夏侯玄、諸葛誕、鄧飏等四人被稱為“四聰”,與“八達”等群體并稱,代表當時的名士集團。

補充說明

建議結合《尚書》《三國志》等古籍原文及權威詞典(如漢典)進一步探究其曆史語境。

網絡擴展解釋二

四聰

《四聰》是一個漢語詞彙,表示人類的四種聽覺的功能,即目視、聽覺、嗅覺和味覺。

拆分部首和筆畫

《四聰》是由兩個部首組成的,分别是“口”和“耳”,共計12畫。

來源

《四聰》一詞最早見于《孟子·公孫丑上》:“眼目聰明,耳聰故為四聰。”

繁體

繁體字中的《四聰》為“四聰”。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四聰》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其中“聰”字在古代寫作“聰”。

例句

1. 孩子眼聰、耳聰,對事物的感知非常敏銳。

2. 作為廚師,他利用嗅覺和味覺來判斷食材的新鮮度。

3. 從眼聰的角度來看,這幅畫的色彩搭配非常和諧。

組詞

1. 目視:即目力聰明,能夠看清事物。

2. 聽覺:指耳聰明,能夠聽到聲音。

3. 嗅覺:指鼻子的聰明程度,能夠聞到氣味。

4. 味覺:即舌頭的聰明度,能夠品味食物的味道。

近義詞

1. 五官:指人的眼、耳、鼻、舌、口五個感官器官。

2. 感官:指人體接受外界刺激的器官,包括視覺、聽覺、嗅覺和味覺。

反義詞

缺聰:指某種感官的功能不完善或者喪失。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