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開顔。 南唐 劉崇遠 《金華子雜編》卷下:“雖 魏公 德重縉紳,觀其諧謔,亦頗為之開頤。”
“開頤”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分析理解:
“開頤”意為“開顔”,指露出笑容或表情變得愉悅,常用于形容因諧谑、幽默之事引發的笑意。例如:“觀其諧謔,亦頗為之開頤”,即通過诙諧的言行使人展顔。
該詞最早見于南唐劉崇遠的《金華子雜編》卷下:“雖魏公德重缙紳,觀其諧謔,亦頗為之開頤。”,描述德高望重者被幽默言行逗笑的場景。
“開頤”屬于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較少,多出現在文學或曆史文本中。如需表達類似含義,可替換為“開顔”“展顔”等更通用的詞語。
開頤(kāi yí)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成語,在不同語境中可以表示不同的意思。這個成語由兩個漢字組成,分别是“開”和“頤”。下面将為您介紹這個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包括繁體寫法、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開”字的部首是「廾」,它有4畫;“頤”字的部首是「頁」,它有9畫。
《開頤》這個成語最早見于《史記·魯周公世家》:“夏後啟,魯人稱之者開頤。”意思是指夏啟,魯人把他的口張開,稱他為開頤,這是對他言行不拘束的一種贊譽。
在繁體字中,"開頤"的寫法是「開頤」。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在早期的漢字中,“開”字取形象于嘴巴張開的手勢,同時加上一點代表聲音的符號,表示張嘴說話的意思。而“頤”字原本是指下巴,後來引申為人的臉頰和臉部表情。
1. 他開頤一笑,臉上洋溢着幸福的表情。
2. 在新年的宴會上,大家開頤盡歡,笑聲不斷。
開誠布公、開懷大笑、開拓進取。
開懷、暢懷。
閉口、窺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