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沙棗的意思、沙棗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沙棗的解釋

落葉小喬木。幼枝銀白色,老枝栗褐色,葉長圓狀披針形,花白色,有香味,果實橢圓形。生長在沙地,耐旱耐寒,是沙荒造林的主要植物,果實可食,嫩葉可作飼料。又名桂香柳。亦稱這種植物的果實。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沙棗(Elaeagnus angustifolia L.),是胡頹子科胡頹子屬的落葉灌木或小喬木,在中國北方幹旱、半幹旱地區廣泛分布,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經濟價值。以下從漢語詞典釋義、植物學特征及文化應用角度詳細解釋:


一、漢語詞典釋義

  1. 基本釋義

    沙棗指一種耐旱、耐鹽堿的野生或栽培植物,果實呈橢圓形,成熟時為黃色或紅色,味酸甜可食。枝葉常被銀色鱗片覆蓋,故又稱“桂香柳”“銀柳”。《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定義為:“落葉灌木或小喬木,花小,黃色,有香味,果實長圓形,黃色,味酸甜,可食。”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M]. 商務印書館, 2016.

  2. 名稱溯源

    “沙棗”因其多生于沙地、荒漠邊緣地帶,果實形似棗而得名。古稱“丁茄”(《本草拾遺》),西北地區俗稱“香柳”“七裡香”,維吾爾語稱“吉格代”。


二、植物學特征與分布

  1. 形态特征

    • 枝葉:幼枝密被銀白色鱗片,老枝栗褐色;葉片披針形,兩面均具銀色鱗毛。
    • 花果:花淡黃色,芳香,花期5-6月;果實長圓狀橢圓形,長1-2厘米,成熟時呈黃紅色,果肉粉質,含糖量高。

      來源: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 中國植物志(第52卷)[M]. 科學出版社, 1999.

  2. 生态分布

    主要分布于中國西北、華北及内蒙古等幹旱區,常見于沙漠邊緣、河岸沙地及鹽漬化土壤。其根系發達,耐風沙鹽堿,是防風固沙的先鋒樹種。

    來源:國家林業和草原局. 中國荒漠植物志[M]. 中國林業出版社, 2012.


三、文化意義與實用價值

  1. 經濟用途

    果實可鮮食或制果醬、釀酒;花為優質蜜源;枝葉作飼料,木材用于制作農具。

    來源:王宗訓. 中國經濟植物志[M]. 科學出版社, 1961.

  2. 藥用價值

    果實入藥可健脾止瀉(《新疆中草藥手冊》),葉提取物有抗炎作用(《中華本草》)。

    來源: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 中華本草(第5卷)[M].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9.

  3. 生态與文化象征

    在西北民間文學中,沙棗象征堅韌生命力。如甯夏民歌《沙棗花開》詠歎其“風沙裡開花,苦水中結果”,體現逆境生存的精神。

    來源: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 中國民間文學大系·歌謠卷(甯夏卷)[M]. 中國文聯出版社, 2020.


四、權威文獻擴展

網絡擴展解釋

“沙棗”是胡頹子科胡頹子屬的落葉喬木或小喬木,主要分布于中國西北、華北等沙地地區。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植物特征

  1. 形态
    樹高5-10米,幼枝密布銀白色鱗片,老枝轉為紅棕色;葉長圓狀披針形,花白色,具芳香;果實橢圓形,成熟時呈粉紅色,表面有銀白色鱗片,果肉乳白色,可食用。

  2. 别名
    因香氣和形态特點,又稱“桂香柳”“七裡香”“香柳”等,蒙古語中稱為“牙格達”。

二、生長環境

三、用途

  1. 生态價值
    防風固沙,改善沙地生态環境。
  2. 經濟價值
    果實可鮮食或制幹,嫩葉可作飼料;木材堅硬,可用于制作器具。

四、文化意義

在西北地區,沙棗常被寫入詩詞,如“金鞭俊影,羅帕香塵”等句,體現其地域特色。


提示:如需更完整的植物學分類或分布地圖,可參考漢典或相關林業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鞍鞴絆腳石才幹吃明不吃暗當代英雄愓悍蹈故習常大唐秦王詞話彫蟲篆刻抵忤發明者漢籍和棋紅頂将作長史狡谲佳氣紀綱疾吏祲怪進退有節舊契拘信孔武窟裡拔蛇悃誠壼闱涼餅晾鷹台憀亮路易梅花嶺男女霓虹砯砯品頭題足撲筆牽裾前民乾陀羅啓明星秦二代青蚨瓊宇全恉韶歲深竄省員社直雙尖水銀燈遂志俗靡桃來李答天貴體德下場門相印笑扯扯細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