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乾陀 ”。亦作“ 乾陀囉 ”。 1.西域古國名。據《大唐西域記》卷二載,其國在北 印度 境,東西千馀裡,南北八百馀裡。在古代藝術、建築史上,享有盛名。 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聞義裡》:“ 惠生 從 于闐 至 乾陀 。”《宋史·外國傳·天竺》:“ 施護 者, 烏塤曩國 人。其國屬 北印度 ,西行十二日至 乾陀羅國 。”
(2).香樹名。其汁可染褐色,故亦用以稱褐色。《寶樓閣經》卷中:“以乾陀囉樹或以龍花蕊香和白芥子油。”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木部附錄·乾陀木皮》:“ 珣 ( 楊珣 )曰:‘按《西域記》雲,生西國,彼人用染僧褐,故名。乾陀,褐色也。’”
“乾陀羅”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彙,其解釋需結合曆史、文化和語言演變背景:
西域古國名:乾陀羅(又作“乾陀”“乾陀囉”)是位于北印度的一個古國,東西千餘裡,南北八百餘裡,以藝術和建築成就聞名。該名稱在《大唐西域記》《洛陽伽藍記》等古籍中均有記載,是佛教文化傳播的重要區域。
植物與染料:乾陀羅也是一種香樹名,其汁液可染褐色,因此“乾陀羅”亦代指褐色。明代《本草綱目》中提及此樹在西域用于染色。
如需更詳細的古籍原文或文化背景,可參考《大唐西域記》《洛陽伽藍記》等文獻,或查閱權威詞典來源。
《乾陀羅》是梵語音譯的詞彙,常見于佛教經典中,表示“世間”、“塵世”之意。它用來描述人世間的種種紛擾、繁雜、變幻不定的情景。
根據現代漢語拼音,乾陀羅的拼音分别是:Qián Tuó Luó。
乾陀羅的偏旁部首拆分如下:
乾的筆畫數為1,陀的筆畫數為16,羅的筆畫數為13。
《乾陀羅》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梵文佛典中,表示世間的塵世現象。隨着佛教傳入中國,此詞開始用漢字書寫,成為佛教詞彙之一。
乾陀羅(繁體字)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乾陀羅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差異,具體可以參考古籍文獻,但總體上保持了現代對應字形的基本結構和特征。
1. 人生充滿了乾陀羅,我們應該保持内心的平靜。
2. 塵世的乾陀羅仿佛無窮無盡,人們應該修行以超越塵嚣。
3. 在塵世的乾陀羅中,我們要學會放下執著,追求内心的喜悅。
1. 乾坤大挪移
2. 陀螺
3. 羅喉立誓
1. 塵世紛擾
2. 世俗煩惱
3. 紛紛擾擾
1. 淨土淨土
2. 淨國淨國
3. 彼岸彼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