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乾陀羅的意思、乾陀羅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乾陀羅的解釋

亦作“ 乾陀 ”。亦作“ 乾陀囉 ”。 1.西域古國名。據《大唐西域記》卷二載,其國在北 印度 境,東西千馀裡,南北八百馀裡。在古代藝術、建築史上,享有盛名。 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聞義裡》:“ 惠生 從 于闐 至 乾陀 。”《宋史·外國傳·天竺》:“ 施護 者, 烏塤曩國 人。其國屬 北印度 ,西行十二日至 乾陀羅國 。”

(2).香樹名。其汁可染褐色,故亦用以稱褐色。《寶樓閣經》卷中:“以乾陀囉樹或以龍花蕊香和白芥子油。”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木部附錄·乾陀木皮》:“ 珣 ( 楊珣 )曰:‘按《西域記》雲,生西國,彼人用染僧褐,故名。乾陀,褐色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乾陀羅(梵語:गन्धार,Gandhāra)是佛教及古代印度文化中的重要專有名詞,其含義可從漢語詞典角度結合曆史文化背景作如下解析:


一、音義溯源

  1. 音譯詞源

    “乾陀羅”為梵語“Gandhāra”的音譯,古譯亦作“健馱邏”“犍陀羅”等。該詞在漢語詞典中屬外來音譯詞,特指公元前6世紀至公元5世紀存在于南亞次大陸西北部(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地區)的古國名。

  2. 字義關聯

    • “乾”:取“天”“陽”之意,暗合其地處印度西北的方位屬性;
    • “陀羅”:音譯梵語“dhāra”(持、載),整體意為“香遍之地”或“香風國”,因其盛産香料得名。

二、佛教文化釋義

  1. 地理與宗教中心

    乾陀羅是佛教北傳的重要樞紐,公元前3世紀阿育王在此推行佛法,成為大乘佛教發源地之一。漢語佛典中常稱其為“佛國”,如《大唐西域記》載:“健馱邏國,東西千餘裡,多賢聖所居”。

  2. 藝術流派代表

    “乾陀羅藝術” 為詞典收錄專有名詞,指融合希臘雕塑技法的佛教造像風格(公元1-5世紀),以“曹衣出水”式佛衣紋飾聞名,直接影響中國雲岡、龍門石窟藝術。


三、文化延伸含義

  1. 物産象征

    因當地盛産松香、檀香,漢語文獻以“乾陀羅色”代指赤褐色(如僧衣染料),《翻譯名義集》釋:“乾陀,香名;羅,雲遍。謂遍國内香氣”。

  2. 語言關聯

    梵語“乾陀”在漢譯佛經中衍生出“香”“地”等義項,如“乾陀山”(香山)、“乾陀樹”(香木),見《一切經音義》卷二十七。


參考文獻

  1.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
  2. 《大唐西域記校注》(季羨林等校注)
  3. 《漢語外來詞詞典》(劉正埮編)
  4. 《中國佛教美術史》(阮榮春著)
  5. 《翻譯名義集》(宋·法雲著)
  6. 《一切經音義》(唐·慧琳撰)

(注:因知識庫限制,鍊接暫未提供,建議通過權威學術數據庫檢索上述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

“乾陀羅”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彙,其解釋需結合曆史、文化和語言演變背景:

一、基本含義與來源

  1. 成語意義:形容事物繁雜、雜亂無章,源自佛教經典。最初指佛經中一種字形複雜、難以辨認的文字,後引申為描述混亂無序的狀态,如場景、思維或行為的錯亂。

二、擴展含義

  1. 西域古國名:乾陀羅(又作“乾陀”“乾陀囉”)是位于北印度的一個古國,東西千餘裡,南北八百餘裡,以藝術和建築成就聞名。該名稱在《大唐西域記》《洛陽伽藍記》等古籍中均有記載,是佛教文化傳播的重要區域。

  2. 植物與染料:乾陀羅也是一種香樹名,其汁液可染褐色,因此“乾陀羅”亦代指褐色。明代《本草綱目》中提及此樹在西域用于染色。

三、使用場景


如需更詳細的古籍原文或文化背景,可參考《大唐西域記》《洛陽伽藍記》等文獻,或查閱權威詞典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班固半衣賓天鈔撮螭虎吃沒螭鬽村艇打粗誕謾耽延達郁等置煩熱風品該該光栅歸除鼓架酣酺好強合聲鴻郤陂後果黃屋憂花生僭立矯摩校驗假贳金石之堅禁遮九光訣語劇作開化髡奴蘭彈淩風羅曼史絡絲莽大夫貌像綿憊牡菊清能容濟散絕三淖失愛世界紀錄收簇舒服思治訟源頹踏拖家帶口問審無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