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 代遊獵之所,獵者常攜鷹休憩于此,故名。後為各朝皇家圍獵、習武之地。其地在今 北京 市郊 南苑 。 明 劉侗 于奕正 《帝京景物略·南海子》:“城南二十裡,有囿,曰 南海子 ,方一百六十裡。海中殿,瓦為之……殿傍 晾鷹臺 ,鷹撲逐以汗,而勞之,犯霜雨露以濡,而煦之也。” 清 吳家骐 《聖駕南苑大閱恭紀》詩:“虎旅自諳《司馬法》,鵷班齊侍 晾鷹臺 。”《新民晚報》1987.8.13:“ 南苑 ,即 南海子 ,自 元 代起就是皇家圍獵和演習武事的場所。 清 初皇帝每年五月都要駕幸 南海子 ,登上 晾鷹台 ,觀看賽馬和鬥虎,儀式十分隆重。”
晾鷹台是元、明、清時期皇家的重要狩獵與演武場所,其含義與曆史背景如下:
「晾鷹台」得名于元代皇家狩獵活動中獵鷹的使用。獵者在此休憩時,會将捕獵後羽毛浸濕的獵鷹(如海東青)置于高台晾曬,故稱“晾鷹台”。後演變為皇家圍獵、習武的專用場地,尤以明清時期為盛。
位于今北京市大興區南苑一帶,具體在大紅門村北1公裡處。台高約10米,周長500米,現為通州區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列入)。
與遼代“捺缽文化”密切相關,即北方遊牧民族四季遷徙、遊獵議政的傳統。晾鷹台作為捺缽文化遺存,反映了遼、元時期皇家将狩獵與政治活動結合的特點。
現存遺址為夯土高台,周邊已設保護圍欄并立碑說明曆史。其所在區域(南海子)現為北京經開區的一部分,部分地段規劃為生态公園。
如需進一步了解建築形制或曆史事件,可參考《帝京景物略》《日下舊聞考》等古籍記載。
《晾鷹台》是一個詞語,由兩個漢字組成。其中,《晾》的拆分部首是日,共有11個筆畫;《鷹》的拆分部首是鳥,共有13個筆畫。
《晾鷹台》這個詞來源于中國古代的文學作品《紅樓夢》。在小說中,這個詞出現在“金陵十二钗”之一的晴雯的詩句中。它描述了晾曬鷹的台子,象征了自由和放松。
《晾鷹台》的繁體寫法為「靚鷹臺」。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根據古代文字研究者的考證,《晾鷹台》的古代寫法為「㱒鷹臺」。
以下是一個例句:
晾鷹台上,鷹兒展翅飛翔,宛如自由的精靈。
晾風、晾曬、鷹眼、鷹爪、台子、台階。
放鷹台、放鳥台。
籠子、牢籠。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