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紀綱的意思、紀綱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紀綱的解釋

(1).網罟的綱繩。引申為綱領。《呂氏春秋·用民》:“用民有紀有綱,壹引其紀,萬目皆起,壹引其綱,萬目皆張。為民紀綱者何也?” 唐 劉知幾 《史通·載言》:“夫方述一事,得其紀綱,而隔以大篇,分其次序,遂令披閲之者有所懵然。”

(2).法度。《書·五子之歌》:“惟彼 陶唐 ,有此冀方。今失厥道,亂其紀綱,乃底滅亡。” 漢 崔瑗 《座右銘》:“世譽不足慕,唯仁為紀綱。” 唐 韓愈 《雜說》之二:“善計天下者,不視天下之安危,察其紀綱之理亂而已矣。” 清 昭槤 《嘯亭雜錄·軍機禦史》:“有闌入者,即時糾劾,然後人不敢私謁,紀綱始嚴肅焉。” 吳晗 《“一二一”慘6*案與紀綱》:“政府要保持紀綱,必得先明白是誰在破壞紀綱。”

(3).起紀綱作用之人物。《荀子·堯問》:“其知至明,循道正行,足以為紀綱。” 宋 司馬光 《言張田第二狀》:“臣竊以吏者,民之紀綱。” 宋 陳亮 《酌古論·李愬》:“夫将者,三軍之紀綱也。”

(4).指州郡掾屬。 晉 幹寶 《搜神記》卷四:“時有一物,大如水牛,灰色,卑腳……郡紀綱上祠,請殺之。”

(5).特指州郡錄事參軍。 唐 劉長卿 《題元錄事開元所居》詩:“幽居蘿薜情,高卧紀綱行。” 唐 喻凫 《送越州高錄事》詩:“官曹權紀綱,行李半舟航。”

(6).治理;管理。《國語·晉語四》:“此大夫 管仲 之所以紀綱 齊國 ,裨輔先君而成霸者也。”《漢書·武帝紀》:“二千石官長紀綱人倫,将何以佐朕燭幽隱,勸元元,厲蒸庶,崇鄉黨之訓哉?” 唐 韓愈 《送水陸運使韓侍禦歸所治序》:“侍禦 韓君 ,前領三縣,紀綱二州,奏課常為天下第一。”

(7).統領仆隸之人。後泛指仆人。《左傳·僖公二十四年》:“ 秦伯 送衛於 晉 三千人,實紀綱之僕。” 杜預 注:“諸門戶僕隸之事,皆 秦 卒共之,為之紀綱。”《舊五代史·唐書·李存孝傳》:“ 梁祖 與 揆 牙兵三千為紀綱。”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長清僧》:“又年餘,夫人遣紀綱至,多所餽遺。”

(8).謀略。 元 楊暹 《西遊記》第五本第十七出:“胸襟兒紀綱,扶持得帝王。” 元 尚仲賢 《單鞭奪槊》第一折:“俺這裡雖然是有紀綱,知興敗,那裡讨 尉遲 這般樣一個身材。” 元 尚仲賢 《三奪槊》第一折:“若不是 唐 元帥少年有紀綱,義伏了 徐茂公 ,禮設了 褚遂良 ,智降了 蘇定方 。”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紀綱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紀綱是漢語中承載社會治理與倫理秩序的重要概念,其内涵可從三方面闡釋:

一、基本釋義 紀綱指代國家法度與行為準則體系。《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法度、綱紀",強調其作為維持社會運轉的規範作用。核心語義包含兩層:

  1. 國家層面的法律制度(如《左傳·哀公六年》"紀綱齊國"指建立治國規範);
  2. 個人層面的道德約束(《朱子語類》"守紀綱"強調自律要求)。

二、出處與演變 該詞最早見于先秦典籍,《漢書·禮樂志》記載"立明堂,修紀綱"反映其治國功能。詞義演化呈現三個階段:

三、近現代應用 在當代語境中,《現代漢語規範詞典》指出其包含雙重維度:

  1. 法律體系(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确立的根本制度)
  2. 職業道德(如《公務員行為準則》)

近義詞包括"法度""綱常",反義詞為"亂紀""失序"。該詞常見于法制建設(如"嚴明紀綱")、組織管理(如"企業紀綱")等語境,體現傳統治理智慧與現代法治精神的融合。

網絡擴展解釋

“紀綱”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一、核心釋義

  1. 法度與制度
    “紀綱”最基礎的含義指社會秩序中的紀律和法度,常作為國家或組織的核心規範。例如《漢書》提到“二千石官長紀綱人倫”,強調官吏需維護社會準則。

  2. 治理與管理
    引申為治理國家或管理事務的綱領。《國語》中提到管仲“紀綱齊國”,即通過制度使國家強盛。

二、其他引申義

三、曆史實例

明代錦衣衛指揮使紀綱(人物)曾掌刑獄監察,因其濫用職權被處決。此為人名,需與制度含義區分。

四、應用場景

“紀綱”一詞從具體的綱繩、官職,演變為抽象的法度與治理原則,需結合語境區分其具體指向。在曆史文獻中多強調社會規範,而現代使用更偏向制度與紀律。

别人正在浏覽...

安重包打聽寶殿把體面倍道而進伯氏陳詩敕勒術垂直綠化出客道破調譺丁步東方騎坊人煩惱業反青風力感紉宮鞋鼓旗相當咍籲豪闊鴻逸涽涽艱诘經由計然術救經扛大活連師鄰伍羅衾呂傅馬印門市苗裔明刑不戮墨策拍戲仆馬青壇輕佾日旰忘餐肉頭三皈上兵聖者申救受任書計湯井甜不唧,甜不唧兒惕慄忘味蚊子木校籍謝家樓斜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