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擲筆。 唐 韓愈 《盧郎中雲夫寄示送盤谷子詩兩章歌以和之》:“閉門 長安 三日雪,推書撲筆歌慨慷。”
“撲筆”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含義
指寫字或書法時用力過猛,導緻筆墨濺出。字面意為“擲筆”,即突然放下筆的動作,常見于古代詩文場景中。
二、詳細解釋
三、使用場景
四、相關拓展
該詞源自唐代文獻,屬于較冷門的文言詞彙,現代多用于特定語境或文學表達。其反義可類比“收放自如”,強調適度的重要性。
《撲筆》是一個漢語詞語,意為用筆制作描繪傳統繪畫中所需的動作。
《撲筆》的部首是手,其中“手”的位置在左邊。
該詞的總共有6個筆畫。
《撲筆》一詞的來源不确切,可能與傳統繪畫技藝有關。
《撲筆》的繁體字為「撲筆」。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有所變化,但對于《撲筆》一詞而言,其寫法并無太大差别。
1. 他熟練地撲筆,将自然風景栩栩如生地展現在紙上。
2. 面對白紙,我猶豫了一下,然後開始撲筆。
撲畫、撲墨、撲紙、撲書。
描繪、繪制、畫。
擦除、抹去、擦拭。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