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牽裾的意思、牽裾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牽裾的解釋

(1).牽拉着衣襟。 南朝 梁元帝 《看摘薔薇》詩:“橫枝斜綰袖,嫩葉下牽裾。”

(2). 三國 魏文帝 曹丕 要從 冀州 遷十萬戶到 河南 去,群臣上谏,不聽。 辛毗 再去谏, 曹丕 不答而入内, 辛毗 拉住他的衣裾。後來終于減去五萬戶。見《三國志·魏志·辛毗傳》。後以“牽裾”、“牽衣”、“牽裳”指直言極谏。《北齊書·孫騰傳》:“ 孫騰 牽裾之誠,有足稱美。” 唐 杜甫 《建都十二韻》:“牽裾恨不死,漏網辱殊恩。” 明 無名氏 《鳴鳳記·燈前修本》:“怪當朝無肯折庭檻,又誰箇敢牽裳?” 清 黃鷟來 《雜興》詩之十三:“已悲事與牽衣别,敢謝人嘲折檻愚。”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牽裾(qiān jū)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典故的詞彙,字面意為“牽拉衣襟”,常用于形容直言進谏的忠貞行為。該詞最早見于《三國志·魏書·辛毗傳》,記載了魏國謀臣辛毗為勸阻君主曹丕遷民之舉,直言進谏時“引其裾而止”的故事。這一行為成為後世稱頌臣子剛正敢谏的象征,例如唐代杜甫在《建都十二韻》中以“牽裾恨不死”表達對忠臣風骨的追思。

從詞義結構分析,“裾”指古代寬大服飾的前襟或衣袖,具有禮儀象征意義;“牽”則通過肢體動作強化了勸谏行為的緊迫性。在《漢語大詞典》中,“牽裾”被定義為“拉住衣襟,引申指直言極谏”,現代漢語中多用于文學語境,喻指不畏強權、堅持真理的精神品格。

該典故在《資治通鑒·魏紀》中亦有細節補充,記載曹丕最終采納谏言的過程,進一步強化了“牽裾”作為有效進谏方式的典範意義。在語言學層面,“牽裾”屬于典故詞範疇,其語義承載着中國古代政治文化中君臣互動的倫理内涵。

網絡擴展解釋

“牽裾”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漢語詞彙,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主要分為以下兩類:

一、字面意義

牽裾由“牽”(拉住)和“裾”(衣襟、衣袖)組成,字面指牽拉衣襟的動作。例如南朝梁元帝詩句“嫩葉下牽裾”,即用此意描述自然景物的細膩動态。

二、曆史典故引申義

源自《三國志·魏志·辛毗傳》的典故:
魏文帝曹丕欲從冀州遷十萬戶至河南,大臣辛毗多次進谏未果,情急下拉住曹丕衣裾力谏,最終使遷移戶數減半。此後“牽裾”被引申為直言極谏、不畏強權的忠臣行為,與“牽衣”“牽裳”等詞同義。

三、其他引申用法

部分文獻(如)提到該詞可比喻男女親密關系或深厚友誼,但此用法較少見于經典文獻,可能是現代語境下的延伸解讀。

用法總結

建議參考權威典籍(如《三國志》《漢典》)以獲取更嚴謹的釋義。

别人正在浏覽...

暗過逼晩材分遲風籌量大肚子帶減腰圍黛潑砀極怛傷放綻鳳毫風花高絙百尺還辔衡定後腦勺駕犂檢守徼幸基層穄米黅丹驚鲵九垓峻标刊刻巋崎來方襕袍李蔔克内西淩折潾湧溜嘴李煜陋學旅差費滿登登盲聾罵言面叙妙手空空竊竊私私丘墟诎服讓渡三鬴傷忡善譚燒酒十二屬事實婚獸迒鳥迹屬相鞺鞜天文望遠鏡頹業萬頃五賊小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