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牽裾的意思、牽裾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牽裾的解釋

(1).牽拉着衣襟。 南朝 梁元帝 《看摘薔薇》詩:“橫枝斜綰袖,嫩葉下牽裾。”

(2). 三國 魏文帝 曹丕 要從 冀州 遷十萬戶到 河南 去,群臣上谏,不聽。 辛毗 再去谏, 曹丕 不答而入内, 辛毗 拉住他的衣裾。後來終于減去五萬戶。見《三國志·魏志·辛毗傳》。後以“牽裾”、“牽衣”、“牽裳”指直言極谏。《北齊書·孫騰傳》:“ 孫騰 牽裾之誠,有足稱美。” 唐 杜甫 《建都十二韻》:“牽裾恨不死,漏網辱殊恩。” 明 無名氏 《鳴鳳記·燈前修本》:“怪當朝無肯折庭檻,又誰箇敢牽裳?” 清 黃鷟來 《雜興》詩之十三:“已悲事與牽衣别,敢謝人嘲折檻愚。”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牽裾”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漢語詞彙,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主要分為以下兩類:

一、字面意義

牽裾由“牽”(拉住)和“裾”(衣襟、衣袖)組成,字面指牽拉衣襟的動作。例如南朝梁元帝詩句“嫩葉下牽裾”,即用此意描述自然景物的細膩動态。

二、曆史典故引申義

源自《三國志·魏志·辛毗傳》的典故:
魏文帝曹丕欲從冀州遷十萬戶至河南,大臣辛毗多次進谏未果,情急下拉住曹丕衣裾力谏,最終使遷移戶數減半。此後“牽裾”被引申為直言極谏、不畏強權的忠臣行為,與“牽衣”“牽裳”等詞同義。

三、其他引申用法

部分文獻(如)提到該詞可比喻男女親密關系或深厚友誼,但此用法較少見于經典文獻,可能是現代語境下的延伸解讀。

用法總結

建議參考權威典籍(如《三國志》《漢典》)以獲取更嚴謹的釋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牽裾的意思

牽裾是一個成語,意思是牽引衣袂,表示恭敬、敬重之意,出自《論語·先進篇》。在古代,人們常以相交為志,因此,牽裾一詞也常用來形容朋友相交的情誼。

牽裾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牽裾的部首是⺧(⺧:“糸”的古體),牽裾總共由10個筆畫組成。

牽裾的來源

牽裾一詞最早出自《論語·先進篇》,其中有一句話是“子路牽裾,子夏怨之”,意思是子路牽着子夏的衣裙,但子夏卻對此表示不滿。後來,這句話成了形容朋友之間因為感情不合而産生矛盾的典故。

牽裾的繁體

牽裾的繁體字為「牽裾」。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牽裾的「牽」字在上方多加一個「一」,寫作「牽」。

牽裾的例句

他牽裾而行,向前跪拜以示恭敬。

牽裾的組詞

詞組:牽裾相訪、牽裾結義

牽裾的近義詞

近義詞:拱手相讓、恭敬

牽裾的反義詞

反義詞:無禮、冷淡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