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忤的意思、抵忤的詳細解釋
抵忤的解釋
亦作“ 抵午 ”。抵牾。 漢 荀悅 《漢紀·武帝紀五》:“至於採摭經傳,分散百家之事,甚多疏畧,或有抵忤。” 唐 劉知幾 《史通·古今正史》:“至 隋 開皇 中,秘書監 牛弘 追撰《周紀》十有八篇,略叙紀綱,仍皆抵忤。” 魯迅 《集外集拾遺補編·儗播布美術意見書三》:“言美術之目的者,為説至繁,而要以與人享樂為臬極,惟于利用有無,有所抵午。”一本作“牴午”。
詞語分解
- 抵的解釋 抵 ǐ 擋,拒,用力對撐着:抵擋。抵制。抵抗。抵賴。 頂撞,沖突,矛盾:抵觸。 代替,相當,頂替:抵押。抵償。抵充。抵還(俷 )。 到達:抵京。抵臨。 筆畫數:; 部首:扌; 筆順編號:
- 忤的解釋 忤 ǔ 逆,不順從:忤耳(逆耳)。忤逆(a.背犯,違反;b.不孝順父母)。忤視(逆視、抗視、正視相看)。 筆畫數:; 部首:忄;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抵忤”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基本解釋
- 拼音:dǐ wǔ(注音:ㄉㄧˇ ㄨˇ)
- 詞義:意為“抵牾”,即矛盾、沖突,或指違背、違抗的行為。
詳細釋義
-
矛盾與沖突
指事物或觀點之間的對立、不協調。例如,漢荀悅《漢紀》中提到“或有抵忤”,即指内容存在矛盾或疏漏;唐代劉知幾《史通》中亦用此詞描述曆史記載的沖突。
-
違背與違抗
常用于描述不遵守規則、不順從的行為。如《左傳》中記載的違背常理之事,或現代語境中形容不服從領導指令、違反道德規範等。
使用場景
- 文學與曆史:多用于古籍文獻,指文本或史實的矛盾(如魯迅《集外集拾遺補編》中的用例)。
- 日常語境:可形容職場、家庭中不服從規則或違背常理的行為。
近義詞
- 龃龉(jǔ yǔ):原指牙齒不齊,引申為意見不合、互相抵觸。
- 抵牾:與“抵忤”同義,均表矛盾沖突。
補充說明
“抵忤”在古籍中偶作“抵午”,屬異體寫法。需注意其與現代詞彙的語境差異,避免誤用。
如需更完整的例句或出處,可參考《漢紀》《史通》等文獻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抵忤(dǐ wǔ)一詞是指反對或違背。它由兩個部首組成,抵字的部首是扌,忤字的部首是心。
抵字的筆畫為7畫,忤字的筆畫為8畫。抵字來源于《字林》一書,而忤字來源于《說文解字》。在繁體字中,抵字的寫法為「抵」,忤字的寫法為「忤」。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抵字寫作「抵」,忤字寫作「忤」。
以下是一些例句:
1. 他抵忤了上司的命令,因此受到了處罰。
2. 不要輕易抵忤國家的法律和規章制度。
組詞:
1. 抵觸 - 意為相互矛盾或沖突。
2. 抵抗 - 意為對抗或反抗。
近義詞:
1. 反對 - 意為持不同意見或觀點。
2. 違背 - 意為違反或背離。
反義詞:
1. 遵從 - 意為服從或順從。
2. 同意 - 意為贊同或答應。
希望這些信息能對您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