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退有節的意思、進退有節的詳細解釋
進退有節的解釋
謂前進後退動作均合法度。 唐 王起 《昆明池習水戰賦》:“觀乎作軍政,臨武事,進退有節,沿迴趨利。”
詞語分解
- 進退的解釋 ∶前進和後退進退不由。;;宋; 文天祥《指南錄後序》進退無顔儀。;;《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進退坐作之方。;;宋; 蘇轼《教戰守》進退維谷 ∶該進則進,該退則退,指言行適度不知進退詳細解釋亦
- 有節的解釋 有節度;有節制。《禮記·檀弓上》:“夫禮,為可傳也,為可繼也。故哭踴有節。” 唐 李德裕 《欹器賦》:“表人道之隆替,明百事之有節。” 清 黃燮清 《十一月朔大雪》詩:“主帥慎進退,出師貴有節。”
專業解析
進退有節是一個漢語成語,形容人的言行舉止恰當得體,既能適時進取,也能妥善退讓,始終符合禮儀規範和處事分寸。其核心在于把握行為尺度,體現修養與智慧。以下從釋義、出處、用法等角度詳細解析:
一、基本釋義
- 字面含義
“進”指前進、進取,“退”指退避、謙讓,“節”意為節度、分寸。整體強調行為需有節制,符合時宜與規範。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 引申義
形容為人處世張弛有度,既不失進取之心,又懂審時度勢,體現高度的自律性與情境判斷力。
來源:《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二、典籍溯源
- 古代文獻依據
該成語的思想可追溯至儒家經典。《禮記·曲禮上》載:“進退有度,左右有局”,強調行為需符合禮制框架。
來源:《禮記譯注》(中華書局)
- 曆史用例
清代曾國藩家書雲:“立身之道,以禹、稷之節儉,兼老、莊之退讓,乃為進退有節”,将節儉與謙退并列為處世準則。
來源:《曾國藩全集》(嶽麓書社)
三、應用場景
- 個人修養
用于贊譽人言行得體,如:“他待人接物進退有節,深受同事敬重。”
- 職場智慧
形容決策者審時度勢,如:“談判中進退有節的策略,最終促成雙方合作。”
來源:《中華成語大辭典》(商務印書館)
四、文化内涵
此成語濃縮中國傳統中庸哲學,與《孫子兵法》“合于利而動,不合于利而止”的辯證思維一脈相承,強調動态平衡的處世藝術。
來源:《中國文化關鍵詞》(北京大學出版社)
參考文獻
- 羅竹風 主編,《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
- 李行健 主編,《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
- 王文錦 譯解,《禮記譯注》,中華書局,2016.
- 《曾國藩全集》,嶽麓書社,2011.
- 向光忠 等編,《中華成語大辭典》,商務印書館,2009.
- 陶東風 主編,《中國文化關鍵詞》,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網絡擴展解釋
“進退有節”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為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與出處
- 釋義:指在處理問題或行動時,前進與後退均能把握分寸,符合規範或法度。強調行為得體、張弛有度,既不冒進也不退縮。
- 出處:最早見于唐代王起的《昆明池習水戰賦》:“觀乎作軍政,臨武事,進退有節,沿迴趨利。”。
二、詳細解釋
- 核心内涵:該成語強調人在面對複雜情境時,能根據實際情況理性決策。例如,在軍事、政治或日常事務中,既能審時度勢選擇進取,又能在必要時克制退讓,保持行動合法度、合情理。
- 結構分析:主謂式成語,由“進退”(動作)和“有節”(有分寸)兩部分組成,凸顯行為與規範的統一。
三、使用場景
- 適用領域:
- 領導決策:形容管理者在複雜局面中冷靜權衡,如資源分配、危機應對等;
- 人際交往:指處理矛盾時既堅持原則又留有餘地;
- 個人成長:如學習、職業規劃中平衡努力與調整節奏。
四、感情色彩與語法功能
- 感情色彩:中性詞,無褒貶傾向,側重客觀描述行為的恰當性。
- 語法功能:多作賓語或定語,如“他行事進退有節”。
五、補充信息
- 注音:jìn tuì yǒu jié(ㄐㄧㄣˋ ㄊㄨㄟˋ ㄧㄡˇ ㄐㄧㄝˊ);
- 繁體:進退有節;
- 近義概念:張弛有度、恰如其分(需結合具體語境使用)。
如需進一步探究曆史用例,可參考《東周列國志》等古籍中的相關描述。
别人正在浏覽...
阿爾法射線菜戶操彈唱嚎襜帷澄陽晨禽酬賓搐鼻賜床調羹黨梅倒曹得心應手颠倒颠攧竹東帝冬遇碫磨齋芳魂返魂梅蜂窠蟻穴各不相讓鬲津貫一佹詩國幹合本後祖渙命虎躍龍騰機谟驚起梁塵駿蹄兩腳獸獵鷹立戟骝骅霾藏麻臉乃心鳥星檸檬女招待員潛淪跂蹻青山慶譽秋髩軟面筋淑離隨風柁泰龜淌闆船棠梨堂食逃迸田時同升溫言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