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退有節的意思、進退有節的詳細解釋
進退有節的解釋
謂前進後退動作均合法度。 唐 王起 《昆明池習水戰賦》:“觀乎作軍政,臨武事,進退有節,沿迴趨利。”
詞語分解
- 進退的解釋 ∶前進和後退進退不由。;;宋; 文天祥《指南錄後序》進退無顔儀。;;《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進退坐作之方。;;宋; 蘇轼《教戰守》進退維谷 ∶該進則進,該退則退,指言行適度不知進退詳細解釋亦
- 有節的解釋 有節度;有節制。《禮記·檀弓上》:“夫禮,為可傳也,為可繼也。故哭踴有節。” 唐 李德裕 《欹器賦》:“表人道之隆替,明百事之有節。” 清 黃燮清 《十一月朔大雪》詩:“主帥慎進退,出師貴有節。”
網絡擴展解釋
“進退有節”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為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與出處
- 釋義:指在處理問題或行動時,前進與後退均能把握分寸,符合規範或法度。強調行為得體、張弛有度,既不冒進也不退縮。
- 出處:最早見于唐代王起的《昆明池習水戰賦》:“觀乎作軍政,臨武事,進退有節,沿迴趨利。”。
二、詳細解釋
- 核心内涵:該成語強調人在面對複雜情境時,能根據實際情況理性決策。例如,在軍事、政治或日常事務中,既能審時度勢選擇進取,又能在必要時克制退讓,保持行動合法度、合情理。
- 結構分析:主謂式成語,由“進退”(動作)和“有節”(有分寸)兩部分組成,凸顯行為與規範的統一。
三、使用場景
- 適用領域:
- 領導決策:形容管理者在複雜局面中冷靜權衡,如資源分配、危機應對等;
- 人際交往:指處理矛盾時既堅持原則又留有餘地;
- 個人成長:如學習、職業規劃中平衡努力與調整節奏。
四、感情色彩與語法功能
- 感情色彩:中性詞,無褒貶傾向,側重客觀描述行為的恰當性。
- 語法功能:多作賓語或定語,如“他行事進退有節”。
五、補充信息
- 注音:jìn tuì yǒu jié(ㄐㄧㄣˋ ㄊㄨㄟˋ ㄧㄡˇ ㄐㄧㄝˊ);
- 繁體:進退有節;
- 近義概念:張弛有度、恰如其分(需結合具體語境使用)。
如需進一步探究曆史用例,可參考《東周列國志》等古籍中的相關描述。
網絡擴展解釋二
進退有節
《進退有節》是一個成語,意為在行動、言辭或态度上有明确的立場、分寸和節制。它體現了在做事情時要有明确的目标和策略,不盲目行動或退縮,而是恰到好處地調整,以達到最佳效果。
拆分部首和筆畫:
《進退有節》由“辶”、“辵”和“聿”三個部首組成,它的總筆畫數是12畫。
來源及繁體:
《進退有節》最早出現在《左傳·昭公四年》這篇史書中。古代漢字書寫繁體字時,進換成進,退變成退,有變成有,節變成節。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多有變化,所以《進退有節》在古時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
例句:
他在處理糾紛時進退有節,不偏不倚。
組詞:
進退維谷、進退兩難、進退維艱、進退維諧等。
近義詞:
進退合理、循規蹈矩。
反義詞:
進退不明、胡亂行動。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