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先天的德性。《國語·吳語》:“昔吾先王,體德聖明,達於上帝。”
"體德"是漢語中具有哲學意蘊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包含兩個層面:
一、本體論維度 指事物本質屬性的道德化呈現,源自《周易》"體仁足以長人"的哲學觀。《說文解字》釋"體"為"總十二屬也",指人體的整體構成;"德"在《釋名》中解作"得也,得事宜也",強調道德實踐性。二者結合形成"本質屬性與道德準則相統一"的哲學概念。
二、倫理學實踐 《禮記·大學》"富潤屋,德潤身"的延伸解讀中,"體德"指通過道德修養實現身心合一的生命狀态。清代學者戴震在《孟子字義疏證》中闡釋為:"體之于德,猶器之于工",強調道德修為對人格的塑造作用。
該詞在現代漢語規範詞典中列為"傳統文化核心概念",其語義流變反映了中國哲學"天人合一"思想的發展脈絡。在語義學層面,"體"作名詞時指道德載體,作動詞時含"踐行"之義,與"德"構成動賓關系的複合詞。
主要參考文獻:
“體德”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文獻來源和權威性信息綜合理解:
基本含義
由“體”(身體健康)和“德”(道德品質)組成的複合詞,強調身心雙重修養,即一個人既要保持強健體魄,也要具備高尚品德。
使用場景
多用于教育引導或道德評價,例如:
延伸意義
部分文獻将其與文明建設關聯,如倡導“講學習、講文明”的實踐要求。
詞源考據
最早見于《國語·吳語》:“昔吾先王,體德聖明,達于上帝。”此處“體德”指先天的德性,強調與生俱來的高尚品性。
古籍用例
如《贈韓德真詩》中“體德逶迤”形容人物德行深厚,兼具内在修養與外在風範。
現代使用中“體德”多指身心修養的統一,古典語境則偏向先天德性,需根據具體文本判斷含義。
按鷹百伶百俐八旗兵犇辏兵嚴伯都瓟瓜不剌踩估乘壺宸網持算沖陽到伴大數大醫費呂榦河合理化節束進告靜路靜逸津際謹遇積獄捆子欄目麟書力桑六尺之托旒旍露吐猛攻俛臨明殛迷湯破涕為笑仆妾起岸籤注旗節啓彊趨侍忍痛軟厮禁軟茵若華三天三休亭山麓世說新語施政遂歌天資卓越通財銅唇鐵舌土生土長偎慵堕懶寫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