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沙枣的意思、沙枣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沙枣的解释

落叶小乔木。幼枝银白色,老枝栗褐色,叶长圆状披针形,花白色,有香味,果实椭圆形。生长在沙地,耐旱耐寒,是沙荒造林的主要植物,果实可食,嫩叶可作饲料。又名桂香柳。亦称这种植物的果实。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沙枣(Elaeagnus angustifolia L.),是胡颓子科胡颓子属的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在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广泛分布,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经济价值。以下从汉语词典释义、植物学特征及文化应用角度详细解释:


一、汉语词典释义

  1. 基本释义

    沙枣指一种耐旱、耐盐碱的野生或栽培植物,果实呈椭圆形,成熟时为黄色或红色,味酸甜可食。枝叶常被银色鳞片覆盖,故又称“桂香柳”“银柳”。《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其定义为:“落叶灌木或小乔木,花小,黄色,有香味,果实长圆形,黄色,味酸甜,可食。”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M]. 商务印书馆, 2016.

  2. 名称溯源

    “沙枣”因其多生于沙地、荒漠边缘地带,果实形似枣而得名。古称“丁茄”(《本草拾遗》),西北地区俗称“香柳”“七里香”,维吾尔语称“吉格代”。


二、植物学特征与分布

  1. 形态特征

    • 枝叶:幼枝密被银白色鳞片,老枝栗褐色;叶片披针形,两面均具银色鳞毛。
    • 花果:花淡黄色,芳香,花期5-6月;果实长圆状椭圆形,长1-2厘米,成熟时呈黄红色,果肉粉质,含糖量高。

      来源: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植物志(第52卷)[M]. 科学出版社, 1999.

  2. 生态分布

    主要分布于中国西北、华北及内蒙古等干旱区,常见于沙漠边缘、河岸沙地及盐渍化土壤。其根系发达,耐风沙盐碱,是防风固沙的先锋树种。

    来源: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中国荒漠植物志[M].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12.


三、文化意义与实用价值

  1. 经济用途

    果实可鲜食或制果酱、酿酒;花为优质蜜源;枝叶作饲料,木材用于制作农具。

    来源:王宗训. 中国经济植物志[M]. 科学出版社, 1961.

  2. 药用价值

    果实入药可健脾止泻(《新疆中草药手册》),叶提取物有抗炎作用(《中华本草》)。

    来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 中华本草(第5卷)[M].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

  3. 生态与文化象征

    在西北民间文学中,沙枣象征坚韧生命力。如宁夏民歌《沙枣花开》咏叹其“风沙里开花,苦水中结果”,体现逆境生存的精神。

    来源: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中国民间文学大系·歌谣卷(宁夏卷)[M]. 中国文联出版社, 2020.


四、权威文献扩展

网络扩展解释

“沙枣”是胡颓子科胡颓子属的落叶乔木或小乔木,主要分布于中国西北、华北等沙地地区。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一、植物特征

  1. 形态
    树高5-10米,幼枝密布银白色鳞片,老枝转为红棕色;叶长圆状披针形,花白色,具芳香;果实椭圆形,成熟时呈粉红色,表面有银白色鳞片,果肉乳白色,可食用。

  2. 别名
    因香气和形态特点,又称“桂香柳”“七里香”“香柳”等,蒙古语中称为“牙格达”。

二、生长环境

三、用途

  1. 生态价值
    防风固沙,改善沙地生态环境。
  2. 经济价值
    果实可鲜食或制干,嫩叶可作饲料;木材坚硬,可用于制作器具。

四、文化意义

在西北地区,沙枣常被写入诗词,如“金鞭俊影,罗帕香尘”等句,体现其地域特色。


提示:如需更完整的植物学分类或分布地图,可参考汉典或相关林业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班品宾仪骖鸾驭鹤谗妬痴龙蚩尤气电露顶端匪存封建社会浮套干打雷不下雨高小故阯行政行为环列之尹诙调回乐峰祸因讲欢桀骜不逊机括锦肠忌日及时九官卷堂科禁苛难雷峯塔雷噪乐艺历政伦经米粒鸣磬密伺慕袭孥戮欧褚披散辟舍毗耶清严企图柔长三言两句神经失常施斋摔挑子耍燕九説唱文学宿舍台令腾超五律陷破辖制西第颂蟹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