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俗的意思、善俗的詳細解釋
善俗的解釋
(1).改良風俗。《易·漸》:“山上有木,漸,君子以居賢德善俗。” 孔穎達 疏:“君子求賢,得使居位,化風俗使清善。”《宋史·張載傳》:“﹝ 載 ﹞舉進士,為 祁州 司法參軍 雲巖 令,政事以敦本善俗為先。”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下:“若後世作樂,隻是做詞調,於民俗風化,絶無關涉,何以化民善俗?”
(2).良好的風俗。 明 宋濂 《六經論》:“心既不正,則鄉閭安得有善俗,國家安得有善治乎?”
詞語分解
- 善的解釋 善 à 心地仁愛,品質淳厚:善良。善心。善舉。善事。善人。善男信女。慈善。 好的行為、品質:行善。懲惡揚善。 高明的,良好的:善策。善本。 友好,和好:友善。親善。和善。 熟悉:面善。 辦好,弄好:善
- 俗的解釋 俗 ú 社會上長期形成的風尚、禮節、習慣等:俗尚。風俗。習俗。約定俗成(指某種事物是由群衆通過長期實踐而認定形成)。 大衆化的,最通行的,習見的:俗名。俗語。俗曲。雅俗共賞。 趣味不高的,令人讨厭的:
專業解析
“善俗”是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兩個核心維度進行闡釋:
一、動詞性含義:改善風俗,使風俗淳美
此義項強調通過教化、引導等手段促使社會風氣向良善、文明的方向轉變。
- 核心釋義: “善”在此作動詞用,意為“使……變好”、“改善”;“俗”指社會風氣、民間習俗。“善俗”即指“使風俗變好”、“改善社會風氣”。
- 文化背景: 這一概念深深植根于儒家“教化”思想,強調統治者或教育者有責任引導民衆,移風易俗,建立和諧有序的社會。《荀子·王制》中提到“勸教化,趨孝悌……是鄉師之事也”,雖未直接用“善俗”一詞,但“教化”的目的正是為了形成良善風俗。朱熹在《四書章句集注》中注解《大學》“明德”時強調“新者,革其舊之謂也……自新以新民,止于至善”,也包含了通過自身修養帶動社會風氣向善(善俗)的思想。《禮記·學記》更是明确提出“化民成俗”的教育目标,與“善俗”的動詞含義高度一緻。
二、名詞性含義:良善的風俗,美好的習俗
此義項指社會業已形成的、符合道德倫理、有益于社會和諧的優良風尚和習慣。
- 核心釋義: “善”在此作形容詞用,意為“好的”、“良善的”;“俗”指風俗、習俗。“善俗”即指“良好的風俗”、“美好的習俗”。
- 文化體現: 這是社會教化成功或傳統文化積澱的結果,如尊老愛幼、鄰裡互助、勤儉節約、誠實守信等傳統美德,均可視為“善俗”的具體表現。《漢語大詞典》對“善俗”的釋義包含了此義項,指“美好的風俗”。曆代典籍中雖常以具體美德描述而非直接使用“善俗”一詞,但如《孟子·滕文公上》描述的“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的理想社會圖景,正是“善俗”的生動體現。
“善俗”一詞,既蘊含着主動教化、改良社會風氣(動詞) 的積極作為,也代表着社會業已形成的優良風尚(名詞) 這一理想狀态。它深刻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社會倫理道德建設和精神文明追求的高度重視。
網絡擴展解釋
“善俗”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雙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
改良風俗
指通過道德教化或政策引導改善社會風氣。例如《易經·漸卦》提到“君子以居賢德善俗”,強調賢德之人通過自身修養影響社會。明代王守仁在《傳習錄》中也提到“化民善俗”的重要性,主張通過禮樂教化改良民俗。
-
良好的風俗
指社會已形成的優秀道德規範和習俗。如《宋史·張載傳》記載,張載任地方官時以“敦本善俗”為施政核心,即推崇良好的本土風俗。明代宋濂在《六經論》中強調,善俗是國家治理的基礎。
二、詞源解析
- “善”:本義為善良、美好,引申為完善、擅長(如、4)。
- “俗”:指社會習俗或大衆化行為,既包含中性意義(如“風俗”),也含貶義(如“庸俗”)。
三、使用場景
- 曆史文獻:多用于儒家經典或史書,強調道德教化與社會治理。
- 現代語境:可用于讨論傳統文化傳承或社會風氣建設,如“弘揚善俗”“移風易俗”。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易經》《宋史》等古籍原文,或查閱《漢語詞典》相關條目。
别人正在浏覽...
班示辨若懸河出人望外村駡大步流星點唱雕虎焦原頓圉恩家海溝黑漆闆凳花不楞登會心蕙質艱關奸錢見在佛較訂驚怖矜傷進奏記曲娘子吉铮铮君子不器刻治拉攏瞭望哨廪籍隆準公麥月馬頭妙弄彌靡命數牧長目空一切南瓜難乎其難辇下泥菩薩平粜品級山遷客騷人圊溷坵垤秋女日昃不食宂局轖舌山荒善男善女聖賢蓍簪手口之澤雙南松蒿松花粉痛愛文鸾稀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