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君子不器”出自《論語·為政》,是孔子提出的重要哲學概念,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讀:
“器”指具體器物(如碗、鍋等),僅具備單一功能;“不器”即不局限于特定形态或用途,強調君子的全面性與超越性。孔子認為,君子應突破器物般的局限性,成為“體用兼備”的通才。
道與器的辯證
源自《周易》“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君子追求的是無形之“道”(如仁德、智慧),而非拘泥于有形之“器”(如技藝、職位)。朱熹注解“成德之士,體無不具,故用無不周”,進一步說明君子需兼具本質與應用的全面性。
治學與實踐觀
孔子主張“志于道”,即通過融會貫通掌握根本規律,而非僅習得一技之長。這與現代教育中“通識培養”理念相通,強調思維格局的開放性。
在專業化分工的今天,“君子不器”可理解為:
這一思想既是對人格修養的要求,也蘊含中國古代哲學“道器合一”的智慧,至今仍對個人成長與社會治理具有指導意義。
《君子不器》是一個成語,意思是真正的君子不是靠外在的財富和地位來展現自己,而是以道德品質和人格魅力來赢得尊重。這個成語可以拆分為“君子”和“不器”兩個詞。
1. “君子”一詞由部首“口”(kǒu)和“尹”(yǐn)組成。它的漢字筆畫數為12畫。
2. “不器”一詞由部首“一”(yī)和“合”(hé)組成。它的漢字筆畫數為12畫。
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論語》中的一句話:“君子不器。”在古代,君子被認為是有高尚品德和道德修養的人,不需要借助物質的外在表現來證明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在繁體字中,成語《君子不器》是“君子不器”。
古時候,《君子不器》這個詞的漢字寫法是“君子不器”,其中的“不”是古代的否定字,表示“不”。
一些例句中使用了成語《君子不器》:
一些相關的組詞有:“君子之交”,意思是君子之間的交往;“君子和而不同”,意思是君子尊重别人的不同意見。
與“君子不器”意思相近的成語有“大器晚成”,意思是重大的事物或成就往往需要時間和努力才能實現;與其相反,與“君子不器”意思相反的成語有“小器晚成”,意思是小事物需要時間和努力才能實現。
【别人正在浏覽】